【摘 要】品德教育需要借助情感的催化才能完成,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產生的,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政治品德與生活以及品德與社會的關系。如果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么有效的教學情境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
【關鍵詞】思想品德 情境教學 高校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085-01
創設有效情境既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認知停靠點,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學情境之中,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活思維,使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啟發、幫助學生掌握、理解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探求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實效性。
那么,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構建高效課堂呢?現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心得:
一 情境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學的基本點
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思想品德課具有時代性特征,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實生活的典型化。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品德課的靈魂。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加強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學,使教學走進生活,使學生學會生活。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例如在“告別依賴,走向自立”的教學中,我首先用多媒體展示了課前準備好的調查表:能否自己起床、做家務、洗衣服等調查結果,從結果可以看出班上大部分學生連簡單的家務都不會做,有的甚至都沒有洗過碗,讓學生明白了他們生活中的問題所在:依賴性強、缺乏自立能力。并很好地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再針對學生思維的疑點、難點設計問題。可以發動學生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讓學生自己設計并表演,從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指導學生行為實踐,促進知識內化,做到知行合一。
二 情境故事化——思想品德教學的精彩點
初中生好奇心重,他們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魯迅先生也說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注重情感的感染,可以借助多媒體的形、聲、色并茂的演示中,把教材中所反映的問題編成簡短的小故事。例如在講到“自立與自主間的關系”時,我充分利用了書本中展示的玲玲的改掉睡懶覺的四幅圖片內容編成一個小故事,并用Flash方式將故事展示出來,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齊上陣,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情感體驗,在愉悅中讓學生明白自立與自主的關系。隨后,再用“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兩者的關系,從而達到情境交融,升華道德情感,提高審美情趣的作用。
三 情境活動化——思想品德教學的承載點
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互動的雙邊活動,思想品德課又重在激情、明理、導行。要使學生學得好,關鍵在于使學生樂意學,使他們感到成功、進步和發展的快樂,也就是使他們從學習的內部獲得學習的推動力。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例如在講“如何培養自立能力”時,我創設兩個活動情境:(1)假如你是一個住宿生,半夜時宿舍突然起火,而你又住在四樓,你會怎么做?(2)如果星期一,你放學回家后,得知爸爸因飲酒過度送進了醫院,而媽媽又在值夜班,你會怎么做?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教師在一旁適時的指導。教師教學時,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恰當地創設探索性的活動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探索的活動當中,在實踐中感受、體驗,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 情境問題化——思想品德教學的探究點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更是思維的動力,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欲。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教師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思考,向學生巧妙地拋出問題,適時地質疑,會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迫切感,從而積極參與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變“學會”為“會學”。例如,我在本課的最后,給學生拋出了一個問題:“假設父母因故外出一周,只有你一個人在家,你會怎樣安排自己的生活?”在學生熱火朝天的討論中,將整節課推向高潮,并讓知識得到了內化。
總之,在新一輪課改浪潮中,新課程應該重構新課堂,怎樣才能讓學生自己“走”進教學,而不是教師去“趕”或“拉”他們進來。無疑,通過各種方法創設有效教學情境,讓思想品德課“活”起來,讓學生“走”進來、“動”起來,從而大大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因此,創設有效情境,條條大路通高效!
參考文獻
[1]苗越明.中學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建議[J].新課程(下),2012(7)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