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問:即學習和詢問。學生要在學中問,問中學。然而很多學生不敢問,不會問。作為老師多數是教學生如何學,卻忽視了教學生如何問。究其原因,很多老師自己也不會問。問,是教師教學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課堂教學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那么這些問題是誰發現的、是誰提出的,這是一個以誰為教學中心(教學主體)的問題。在課堂教學的“提問——回答——反饋”的環節中,提問由誰主導,反饋由誰進行,直接影響著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然而,在教學過程中,經??梢钥吹浇處焼杹韱柸ブ皇窃诔蔼毥菓颉钡那闆r,究竟如何才能利用“問”引導學生的思維,從學“問”到“問”學,本文對此略陳拙見。
【關鍵詞】反思 課堂提問 高中政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087-03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彼枷胝握n的教學實踐證明,恰當的課堂提問是教師了解學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推動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把握學習內容,提高學生思考、分析、表達能力的基本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課堂提問都能達到上述功效。那么,怎樣優化課堂提問,教會學生“問”學呢?
一 “問”的設計
《學記》要求教師要善問:“善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以容,然后盡其聲?!边@就是說,提問是很有講究的:對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只敲小錘,輕輕點撥;對接受能力差的學生,要敲大錘,重重提醒;對學習優異的學生,提問要偏難一點;對學習差的學生,提問要容易一點,否則他們將難開“金口”,喪失答題的信心。此外,“敲鐘”要從容地“敲”,它的聲音才能悠揚悅耳;提問要慢慢誘導,才能引起學生積極思索;提問要從整體出發,系統設計、圍繞重點;提問要探明學生的疑難點,問到關鍵處;提問貴在啟發,切中學生“憤”“悱”之機,不落俗套。
提問是一門藝術,教師在提問中需要巧妙地設置系列提問。提問本身并沒有一套必須遵循的、嚴格的和固定的規則,但要想成為“善問”的教師,在設計提問時必須注意以下三個原則:
1.啟發性原則
第一,創設問題情境。教師應“慷慨”地提供思維加工的原料,通過回憶已有知識、敘述現象、出示練習題、閱讀資料、觀察圖表、參觀或其他實踐活動等,用準確、清晰、簡明的語言提出問題,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目的。
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一“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教材內容簡單但松散,要想辦法將松散的知識串聯起來,于是我設計了一個“體驗生活”的環節,即要求學生模擬一個“新品推薦會”。教師在幻燈片上給出的背景是:一雙新推出的耐克鞋(圖片),推廣價格是868元,特點:氣墊設計符合人體力學,采用環??山到獠馁|。蘇州市場限量60雙,獨特設計,精湛品質。對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要求全班同學分組進行角色扮演,推銷員:為此款新品設計一段廣告或廣告創意,并做簡單介紹。消費者:面對充滿誘惑力的廣告宣傳,你是買還是不買?為什么?
學生對耐克鞋并不陌生,這個環節的設置就是他們生活中的真切體驗,于是,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數分鐘后,老師請學生交流,并從他們交流的內容中及時準確地提煉關鍵詞寫在黑板上,于是,我們發現,教材所介紹的幾種消費心理已在學生的交流中凸顯出來,教師很自然地就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如此說明,巧妙的課堂提問設計可以使學生把以前所學知識與當課的知識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和運用能力。
第二,抓住學生認知上的矛盾。提問可采用矛盾法,在提問中直接引進對立意見,這樣更能增強激疑的效果,使學生產生選擇的困難,從而引起學生認知上的爭論,促使學生深入思考,最終獲得正確的結論。
如在講解矛盾的主次方面時,可提出兩個并列的問題寫到黑板上:(1)“腐敗問題只是黨的支流”;(2)“腐敗問題已是黨的主流”,學生充分討論后教師再進行引導,效果很好。
第三,激發學生發散思維。教學中教師適當選取一些多思維指向、多思維途徑、多思維結果的問題,引導學生縱橫聯想所學知識,尋找多種解答途徑,有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知識,準確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知識。如在教學選修教材“美國的兩黨制”一課時,我設計了奧巴馬作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他的當選對美國民主政治有何影響?學生課前認真了解,大膽分析,請教其他老師,借助已學過的一分為二的分析方法,寫出了自己的政治小論文,很有見地。
2.重點性原則
一堂課45分鐘,不能都以問答式進行,也不能對所有的問題都詳細展開研究,提問的重點就是要將問題集中在一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處,問在最需要、最值得問的地方,以突出重點,攻克難點。對于課堂中的同類問題要平均用力,盡量做到詳略得當,提高課堂效率。突出設問的重點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抓住教學重點,不在枝節問題上周旋。教學的重點是課堂教學的根所在。只要正確把握根,巧妙設置提問,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的重點上,從而使學生圍繞根,理解、掌握全課內容,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一般來說,思想政治課堂上的多提的問題可以分為兩大類別:(1)事實的問題;(2)思考分析的問題。事實的問題強調的是對具體知識的回憶,只需要用“是”或“否”來回答。思考的問題往往包括判斷、分析、推理等復雜的心理過程和知識的重新組合等。
有研究表明,教師在課堂上喜歡針對有關具體事實或知識細節的問題和僅僅只有一種答案的問題發問,關注的是讓學生回憶“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時候”“是什么”等書本上有明確答案的具體知識,而很少提出讓“為什么”和“怎樣做”等鼓勵學生思考、討論的問題。據研究統計,前一類問題一般要占到2/3,在思想政治課堂上也較為普遍。這種問題不能形成知識間的組織和結構化,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養成主動動腦的習慣,也不符合現行高考的要求。
教師經常提一些不需要深入思考、直接從書本上找答案的問題,容易使學生習慣對不重要的東西感興趣,而較少把注意的重點放在知識的概括和結構化上,久而久之,養成一種不愿動腦、不愛深入思考、不會從整體的聯系中考慮問題的不良思維習慣。學生沒有從老師身上學習到如何“問”,“問”學也無從談起。這是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必須注意避免的行為和后果。
第二,抓住知識的難點設問,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教材的難點學生一般不易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闡明教材重點基礎上,進一步向學生以提問的方式交代清楚攻克難關的突破口,進而循循善誘,步步為營,引導學生集中精力攻克難關。如在講到《思想政治》必修二的時候,在講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相互統一,就可以就3·14拉薩打砸搶燒事件談談這些破壞分子的行為錯在哪里?青少年應怎么看待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我們有沒有絕對的自由?通過這些問題的創設,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3.層次性原則
第一,“問”要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在任何一個班集體中,因學生的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存在著差異,學習程度自然有“好、中、差”之分,即所謂的“層”。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就要求好、中、差兼顧,設計出可供不同水平和不同能力學生回答的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問題,即設計出從易到難、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等多層次的問題。這樣,可使全班學生人人都處于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參與討論問題的積極狀態,充分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當然,若運用不好會使部分學生思想分散,蒙頭轉向,無所適從,影響課堂效果。據有經驗的老教師傳授,課堂提問的難易度應以全班1/3~2/3的學生經過思考能回答上來為宜。因此,對那些難度較大的問題,一定要精心設計,分解成一系列由淺入深、從難到易的小問題。同時,也要力戒簡單提問。
在講必修一“依法納稅”時,我出示了本地2011年稅收收入118.66億元和財政收入138億元的數據,設計三個問題:(1)138億元和118.66億元之間有什么關系?說明什么?(2)為什么要征收118.66億元的稅收?(3)118.66億元誰去征收?能不能再多征收點?因為是自己家鄉的材料,學生十分感興趣,問題由淺入深且容易理解,他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第二,“問”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每個學生都存在著性格差異,都有反應快慢,理解力有強弱之分;有的活潑、有的內向、有的善于表現自己、有的默默無聞。對于前者往往是老師提問的對象,而后者老師往往不愿提問。提問后者怕影響課堂教學,因為前者回答又快又準,而后者即使叫起來回答得也吞吞吐吐。其實不然,若不叫后者弄明白,這節課就如夾生飯,這就要求課堂要面向每一個學生,問題要因人而問、因人而提,講究策略,需要誰回答就叫誰。問題提出后,要調動每一個學生的思維,對于前者,要提醒他們注意回答問題的準確性;對于后者,要給他們思考的時間,給他們鼓勵,如“別著急,想一想再說!”“我相信你能回答好!”等循循善誘。而不能逼問或批評,以免適得其反。
第三,“問”要注意適時、適度和適量。所謂適時,就是要把握時機。該問則問,不該問就不要問,即要因疑而問。所謂適量,就是在課堂上要有所問,但不能一直問。一直問就是“滿堂問”,不僅沒能改變傳統教法,反而會令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一節課,應精心設計4~5個問題,讓學生能通過思考掌握內容,以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 “問”的實施
1.“問”要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課前設計的具有系統性、邏輯性的問題,教學中往往不能順利的解決,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備課中的設計,應圍繞提問的中心內容,根據學生答問的反饋信息,適當變通。對難以回答的問題采用分解、誘導的方法,把問題分成幾個具有一定梯度的小問題;對回答不明確、不全面、不深刻的學生,可進一步追問;對離題的回答,要及時改變語言角度或改換提問方法,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思路去思考問題,使他們答出正確的答案。
2.“問”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問題提出后,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時間力求照顧到全體,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學生為標準。這樣的標準,對水平差一點的學生,雖有難度,但經過努力也可跟得上;對于水平高的學生,也不至因為節奏太慢而影響學習情緒。提問要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思考,切忌先指定學生再提出問題。
3.“問”要重視學生的思維過程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是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的主要內容。思路往往比結論更重要。學生只有學會思考,才能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才能學會“問”學。多問幾個為什么,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不僅便于教師了解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而且能達到學生間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相互啟發,取長補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 “問”的評價
“目標、教學和評價”是現代教學觀的三要素。在提問時,教師要自始至終細心觀察學生的反應,慎重處理學生的
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評價學生的回答,及時矯正其認知缺陷。
評價的方式包括:對學生的回答予以確認;從不同角度轉換敘述方式,強調學生的觀點和例證,使表達的意思更明確;歸納學生回答的要點,對學生所答的內容加以評論,對學生的思考和語言表達予以示范;依據學生的回答,聯系其材料,對某一問題進行延伸或追問,促使學生理解和深入思考;對學生的回答補充新信息,提出新見解;對回答中的錯誤傾向、模糊認識,引導其他學生參與評價、矯正和擴展。
在評價學生的回答時,要堅持以表揚為主,時刻給學生以鼓勵,即使回答錯誤,也應聽他說完,努力發現其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評價及肯定。尤其是基礎較差的學生更要給予鼓勵,消除他們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礙。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公正、熱情,恰如其分。在評價學生回答時,教師要有民主作風,讓學生有插話、提問和發表不同意見的機會,形成一種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
綜上所述,問的藝術有很多,我們在教學中應融合自己的特長,有針對性地加以運用,甚至是交叉使用或綜合使用,爭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春玉、張旭東.淺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設計技巧[J].課程·教材·教法,2006(2)
[2]何元秋.談啟發教學中的“問”[J].物理教學探討,2004(1)
[3]王超良.對政治教學中課堂提問藝術的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7(2)
[4]劉文泉.論政治教學教育合理性提問[J].課程·教材·教法,1996(10)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