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之一,是有效的課堂教學手段,有效的課堂教學能促進教學目標的完善,使教學形式不至于單調,活化語文課堂氣氛,促進課堂氣氛的融洽、和諧,能有效地消除師生間的隔膜,為改善良好的師生關系打下堅實基礎。同時能對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效果起到良好的優化作用。良好的課堂提問還能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課堂提問呢?
一 以設問的形式提問
這學期我在山西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實習,我聽的是四年級衛老師代的語文課。衛老師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年輕老師,雖年輕,可她已有十年教齡。衛老師教學經驗豐富,資質優深,無論哪一節課,衛老師的教學目標都能完成得非常好,教學目的也能很好地達到。課堂氣氛控制得很好,學生學習積極、活潑,連最不愛舉手的學生及一些后進生都常常舉手發言,教學技巧高超,總能引人入勝。
在聽課過程中,我發現衛老師總是以設問形式提問學生,收效甚好,有問有答,學生學習氣氛濃厚。與生活實際相關的一些問題,衛老師總是會說一半,留一半。讓學生自己總結出來,師生之間配合默契。
例如,教學課文《去年的那棵樹》,文章寫得十分感人,也極富有教育意義。故事是一只鳥兒天天給大樹唱歌,但是來年春天,小鳥飛來了,卻沒找著大樹,它找遍了山谷,找到了倉庫,最后找著了一個小姑娘,告訴它大樹沒了,但它點亮的光還在,于是小鳥朝著火光唱起了歌,唱完以后,它又望了望火光,然后飛走了。衛老師問:“小鳥為什么飛走了?因為……”學生回答:“因為冬天到了。”衛老師問:“它在飛走之前答應大樹什么?”學生回答:“答應來年春天還來給大樹唱歌。”衛老師問:“但是來年春天,小鳥怎么樣?”學生回答:“小鳥又飛回來了。”衛老師又問:“飛來之后它遇上什么情景?大樹呢?”學生回答:“大樹不見了。”衛老師問:“而小鳥又是怎樣做的?它是無情無義的飛走了嗎?”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不是。”衛老師緊接著問“那它是怎么做的?”衛老師跟著學生一起回答:“它飛遍了山谷,找遍了倉庫,最后找了一個小姑娘,告訴它……”學生緊跟著回答:“大樹沒了,但它點亮的火光還在。”衛老師接著問:“那小鳥是怎樣做的?它知道大樹沒了之后它做了些什么?它飛走了嗎?”學生回答:“沒。”衛老師抑揚頓挫地和學生一起回答:“它朝著火光唱起了歌。”學生接著說:“唱
完以后又望了望火光才飛走。”衛老師順勢引導學生: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對朋友要真誠、認真。這節課輕松愉快、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目標。
二 以激勵的形式提問
聽過一節公開課,是畢老師講的《梅花魂》。我發現畢老師提問的一個弊端,也許是一些年輕的、沒經驗的老師慣有的、沒有意識到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教學過程的一個“致命”的問題。畢老師的課講得很嫻熟,但在畢老師的課堂提問環節,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畢老師對一個問題讓不同學生回答,其中第一排的學生回答完后,畢老師很滿意地讓他坐下了,又叫最后一排的一個女生回答這個問題,這位女生可能學習成績不是很好,領悟得不到位。畢老師不是很滿意,就對這位女孩說:“你能像他那樣說嗎?”當時這位女孩很是尷尬,什么也沒說,就坐下了。
我認為,畢老師要達到她想要的教學效果,不應該用這種提問的方式。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畢老師的好意,想讓學生更好地回答和理解。但這種方式容易讓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如:我不如別人,并且容易引起生生之間的嫉妒,及對老師的不欣賞表現出不滿。我認為,針對這種情況,應用激勵的手段。如果是衛老師,她一定會說:“你看人家××回答的多好,你能比他回答得更好、更到位嗎?試試用他的方式說一下!”這樣,這位女學生會認為自己在老師心目中很優秀,得到了老師的賞識,心里一定會很高興、很激動。一定會很努力、很完善的去回答這個問題,并且不會辜負老師,兩全其美。
類似的教學提問技巧有很多,不是每個教師都能熟練掌握、運用自如的。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經驗、高度的責任心。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親人甚至成年人來對待,給予其應有的尊重和重視。不無意識或有意識的傷害學生。而應用激勵的溫暖之心去牽引和扶持。讓孩子對學習、對語文產生興趣,才是教學成功的必備條件。
三 針對多數人的提問
衛老師上的作文展示課,不是只提問優秀的學生來站起來讀自己寫的作文,這樣時間長了,會滋生該生的驕傲情緒,以及其他學生的反感情緒,會讓學生覺得老師只關注他,不關注“我”之類的不良想法。偶爾不讀的話,也會讓“被讀慣得”學生心里不安、亂想。
衛老師的做法是把學生按作文寫的水平狀況進行分類,即一是通篇都描寫得非常好的,即優秀作文。二是段落描寫好的,即水平中等的學生。三是分為“妙語連珠”型的,即句子寫得好的后進生。分別進行提問,讓學生站起來讀自己所寫得好的部分。這樣每個人都有機會、有興趣、有積極性。從而用心學習、習作。而那些平時寫作水平不好的,因一段或一 句寫得好而被提問站起來讀的學生,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鼓勵,使其自信心得到了極大地增強。這樣,每個人都在進步。
四 講究策略的提問
在辦公室批改作業時無意中聽到衛老師和武老師的談話。談話的起因在于一個女學生被武老師叫去呵斥,因為她沒有及時到學校進行早讀。7∶45早讀,她8∶00才到,而武老師又知道她家離學校很近,選她作為早讀首班提問領讀者也正是因為這個因素。學生辯解說因為這幾天生病了,才遲到的。可沒用。武老師就讓她出去了,然后在跟衛老師抱怨。
衛老師不以為然,給她出了個“好主意”。即班里每個人都參與進來,兩個人一組,一“正”一“負”,“正”即“正式的”,“負”即“候補”。每天一組,一組一組輪流。這樣就不會把任務集中到一個人身上,天天必須早起,而是實行輪流制的。這樣學生多,廣度大。每個人都感到自己被重視,會很開心地接受這個“任務”,并很認真地去完成。既能使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其中,又能避免將任務集中到一個人身上,天天早起的現象,效果很好。衛老師的班里就采用這種辦法,早讀總是氣勢澎湃,沒有出現過這種狀況。武老師聽到后暗暗點頭。
衛老師在講授《白公鵝》一課時,先進行課前引導,最后把話題引到要講的課文上,最后讓學生分段。在分段的時候,衛老師讓學生舉手發言,舉手發言者只有極少數。針對此情形,衛老師積極鼓動學生。思考片刻后,學生紛紛舉手。雖然有些學生回答得不是很確切,但衛老師也給予了適當的肯定、鼓勵,使學生增強了自信心。
最后,對此節課衛老師作出了總結。學生學習氛圍濃厚,達到了教學效果。
五 以賞識教育的形式提問
武老師臨時有事,衛老師替她上課。該班的教學氣氛和效果遠不如衛老師的班。衛老師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首先導入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知詩人——讀詩文——解詩意——入詩境——悟詩情。然后介紹詩人的簡介,之后進入課文。衛老師引導學生: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去廣陵,這里省略了一個詞語——李白。學生回答得不積極,聲音也不洪亮。衛老師并沒有責備他們。而最后一排有個男孩回答的積極響亮,衛老師特別提名表揚了他。其中有個男孩在下面做小動作走神,衛老師提醒他說:“同學這幾節課表現的都很好,看你這節課還能向前幾節課一樣專心聽講不,你前幾節課老師一向很看重你。”該生放下手中的小動作,很快進入狀態。跟著其他同學,大聲地積極回答衛老師對課文的分解所提出的問題。課堂氣氛高漲了起來。
孩子都喜歡被表揚,獲得大人欣賞和贊許。所以應用賞識教育來教育他們,如果哪個老師認真并用心地做下去,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絕對不是不負責任地放棄他們,也不是聲色俱厲地批評他們,更不是所謂“為他們好”的打罵他們。這樣,既傷害了學生的心自尊心,又損壞了自己的師德形象,達不到想要的效果。應提倡賞識教育,用賞識教育的提問方法來教育學生,啟發誘導學生。
六 結束語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老師是辛勤的園丁。老師要切實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教孩子學會說話,學會思想,學會做事、做人的道理。為祖國的未來培養棟梁之才,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接班人。鄧小平同志特別強調過:“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這就要切實掌握教學技巧。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尤其重要。所以要認真地對待,領悟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方法,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使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發揮真正的功效,達到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最佳效果。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