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是心靈的窗戶,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一篇課文就是一首情感的贊歌,教師要引領學生從字里行間體驗人間美好的真情實感。情感的窗戶隨著課文的起伏適時打開,會從窗口攝入一片真善美的風景;適時關閉,又把一方假、惡、丑的陰暗拒之門外。在這里,老師的任務是形象地突出刺激目標,讓學生多途徑地體會情感,給他們一個展示情感的平臺。從各種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中,學生經歷了情感的旅程,使心靈受到陶冶、人格得到健全。
【關鍵詞】體驗 情感 健全 人格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098-02
人間自有真情在,字里行間表真情。那么,教師應怎樣通過這些有靈性的文字,讓學生的情感散發出個性的魅力呢?
一 設身處地感受情感
情感不是憑空而發,而是蘊藏在一定事實基礎上的。只有設身處地去讀、去想,才能獲得最真切的感受。教學《再見了,親人》,學生初讀課文總有些無病呻吟的味道。為了讓學生自然流露出真情實感,我啟發學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員,正在同朝鮮人民一一道別。當學生“吃”著“大娘”的打糕時,看著“大嫂”的雙拐時,不由得感受到中朝軍民之間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這時,我又啟發學生想象:為了祖國安寧而失去媽媽的小金花是你的好朋友,正在火車站同你道別……當學生再次朗讀第二自然段時,小金花的不幸遭遇和感人事跡終于觸動了他們的心弦,誘發了他們的情感。就像志愿軍在安撫小金花一樣,許多學生觸景生情,眼圈濕潤了,親人依依離別的場面如在眼前。
二 真情朗讀品味情感
有感情地朗讀,要讀出腔調、讀出節奏、講究抑揚。通過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達到心動、忘我之境地。這樣既能把體會到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又能加深學生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體會。《狼牙山五壯士》是在抗日戰爭中譜寫的一曲氣壯山河的頌歌。為了真切體會五壯士英勇跳崖的豪情,我先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誦全文,然后再慷慨激昂地反復朗讀五壯士的口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接著,我鼓勵學生模仿當時的情境——全體昂首挺胸,挽起袖子,許多學生甚至情不自禁地揮舞著拳頭,齊聲高呼五壯士那鏗鏘有力的口號。在此時我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壯烈豪邁的口號聲飽含了對侵略者的仇恨、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去年我去外地聽課,一位老師在教授《兩只鳥蛋》一文時,把生字制作成一枚枚精致的“鳥蛋”。開始,學生為了獲得“鳥蛋”,爭先恐后地認讀生字。字詞障礙掃除后,老師引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當學生低聲朗誦“小小的鳥蛋/涼涼的,鳥媽媽這會兒,一定/焦急不安”等語句時,自然而然地從心底產生了對鳥媽媽的同情。隨著朗誦的深入,學生越來越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質疑。最后,在課文真情的感召下,他們紛紛把“鳥蛋”放回“鳥窩”里。這樣就對學生進行了一次生動的思想教育。聽課的老師也受到一次很好的教育。
三 巧設情境渲染情感
學生的想象力終究是有限的。要把陌生抽象的情感變得具體形象,情境模擬是一個好方法。通過營造一種氛圍或一定程度復原當時的情況,讓學生跨越時空阻隔,身臨其境地感受與體驗。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帶著情境性的情感對人的認識和行為更有引發作用。因此設置動畫、做游戲、講故事、制教具、編課本劇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誘發情感的方法,甚至一次簡單的模仿都能在學生情感的海洋里激蕩起層層漣漪。又如聽一位老師在教授《歡慶》一課時,一開始就把寫有“歡慶”二字的紅“燈籠”掛在黑板上。當教學內容基本完成時,教師展示了一個紙制大蛋糕,點燃一支蠟燭,放音機里同時響起了《今天是你的生日》。緊接著,老師飽含深情地介紹了祖國生日的由來。學生被這動人的情境深深地感染,不約而同地拍起了小手。歌曲剛一結束,老師又從“蛋糕”里取出祖國母親送給孩子們的禮物—— 一副閃閃發光的對聯:“十月華夏大地果實累累照四海;金秋祖國校園書聲瑯瑯頌神州。”這時,學生完全陷入了對祖國的遐思中,幸福、自豪的情感溢于言表。
四 因勢利導表達情感
情感是心靈碰撞而產生的火花。一次蕩氣回腸的熏陶感染,一次不動聲色的潛移默化,都可成為誘因,引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1.敞開心扉,吐露真情實感
我常對學生說:“你們的文章要想緊緊抓住讀者,就要敞開心扉、吐露真情實感,說出心頭的真實感受和想法。而面對沒有個性的言語,任何人都會麻木的。”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我先向學生展示了一組荒山和垃圾河的照片,又拿出一杯發黑發臭的河水,讓學生互相傳遞聞一聞、看一看。這時學生若有所悟:“我家后面的山上就全是莊稼,沒有什么鳥獸。”、“我家門前的河里還有死魚!”……我拿出用壞籃球制作的一個地球模型,“刷”的一聲撕開一道口子,從里面抓出事先準備好的煤塊、鐵塊、糖塊等,然后引導學生:“能不能把地球當做有感情的生命?如果地球就是你或你的媽媽,你又會怎樣訴說心頭之痛呢?”學生情感的大門慢慢地被打開了:“一些人特別自私貪婪,他們把媽媽的耳環、項鏈、手鐲等財物全抓走了。”“他們剝掉了媽媽的一些衣服,給她剃光頭,讓原本翠綠飄逸的秀發毀于一旦。”“我得了重感冒,打一陣噴嚏,就掀起一場沙塵暴;我經常哭泣,那鋪天蓋地的洪水就是我的眼淚!”……我繼續引導學生把這些真切的感受重新組織并進行擴展,從而寫出一篇篇美文。
2.繪聲繪色地表達真情實感
人的情感是非常復雜的,其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只要不對社會、他人造成影響,只要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一切壓抑在學生心頭的激情都應得到釋放,音樂、舞蹈、繪畫等就是很好的方式。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學中倡導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我們經常看到,在教授《葡萄溝》時,師生隨著“我們新疆好地方呀……”的樂曲聲跳起了新疆舞;在教授《鳥的天堂》時,展示了無數只小鳥在大榕樹上忽飛忽落的動人畫面,這些情感表達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有益。
3.走進生活體驗真情實感
讓學生體驗情感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得到全面和諧地發展,倡導“文道統一”的語文教育。在今天推進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怎樣在情感教育中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做到知行統一,再次對每一位教育者提出新要求。
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讓學生做一位教育學家做過的鉛錘從瓶底逃生的實驗,實驗成功率出奇的高;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讓學生寫“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家”之類的作文,學生在美好情感的熏陶下寫出了大慈善家式的作文。而現實生活中,卻經常在學生身上產生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今天,在面對學生一見鐘情似情感時,我會持謹慎的態度,我更多地激發他們:如果能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如排好一次隊,讓別人先夾“菜”,或是主動幫助身邊有困難的同學,或許比你們海誓山盟般的豪言壯語實在得多。果然,經過對這些感人細節的精雕細刻,班級里逐漸形成了一層愛的氣息,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不斷有感人肺腑的情感在發生!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