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立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并重的評價機制是地理新課標的一項重要要求。高效課堂中的地理學習評價,就是要同時關注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實現評價手段多樣化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關鍵詞】初中地理 學習過程 形成性評價 立體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102-01
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兩者并無明顯的主次與對錯,都是教學評價的方法之一。筆者針對初中生心理和性格日漸成熟的特征,在本文中只對形成性評價在高效課堂中運用的意義、理論依據和基本原則加以論述。在新課改的前提下,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也指出了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過程與結果并舉、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這就將形成性評價推到了更高位置。
一 課堂形成性評價的作用
1.側重學習環節中的評價,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
相對于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會在學生的地理學習過程中收集、獲取學生的即時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描述從而提出具體、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在學習結束后對學生學習的方向進行修正。
2.注重激勵性評價,及時修正學習方法
前蘇聯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于,教師要善于在每個學生面前,甚至最平庸的、在智力發展最感困難的學生面前,都向他們打開他的精神發展領域,并使他在這個領域里達到一個高處,顯示自己,宣告大寫的‘我’的存在。”合理的形成性評價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注、重視,又能及時客觀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不足,提高反省能力,產生進步的欲望和動力。
3.重視多方面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形成性評價是相對寬松、開放的描述性評價。教師通過對學生日常學習和討論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的綜合性評價,是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展性評價。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并轉化成為穩定的學習動機;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符合自身特點的學習策略。
二 地理形成性評價的實施過程
1.形成性評價的實施條件
優化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課程內容,在現代課程觀和教學觀的指導下,根據不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問題的興趣來制訂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效率,在高校課堂標準下給學生留出足夠自評和互評的互動時間。形成性評價采取目標與過程并重的價值取向,對學習的效果、過程以及與學習密切相關的非智力因素進行全面的評價。形成性評價主張內外結合、開放的評價方式,主張評價過程與教學過程的交叉和融合,評價主體與客體的互動和整合。過程性的功能包括對學生的學習質量水平作出判斷、肯定成績、找出問題;促進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積極的反思,從而更好地把握學習方法;使學生理解和掌握評價的方法,實現終身的可持續發展。
2.課堂討論注重分組合作,量化評分
形成性評價需要教師在課堂更加用心,對學生傾注更多的精力和關心。如制作學生成長記錄表,其中包括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測驗默寫成績,這些數據可以由任課教師或小組長甚至學生自己來完成。通過記錄表可以直觀地看出哪些學生分組討論時不夠投入、哪些學生會出現知識掌握不牢影響檢測成績的現象,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鞏固,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
3.設置評價級別,進行階段性加分
另一種課堂形成性評價是學生加分制度。采取問題漸進的方式逐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問題提出之后,各組學生要積極踴躍的回答,根據不同學生在討論的表現和測驗的成績進行加分。這樣的方式直接反映出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情況,讓教師實時掌握學習動態,及時解決影響高效課堂的問題。
4.勤于家校聯系,構筑立體評價系統
評價方式的多樣化需要取得家長的支持,作為校外不可或缺的指導者與評價者,應聯系家長記錄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情況,與課堂形成性評價相聯系。這樣即從學生本身、同學之間、教師、家長等不同角度獲得評價信息,不像傳統的評價只能測量可量化的、淺層次的學習效果,可深入到學習的不同方面和層次,可從不同的視角對學習進行描述和評價,對學習質量的評價層次更高、更深入。
三 地理形成性評價需要注意的問題
設置合理的評價標準,杜絕非此即彼的定性評價。地理形成性評價的評價內容包括哪些方面,怎樣才能把難以評價的內容具體化,客觀準確地反映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變化等,都需要教師提前設計好。當然,這也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和心理壓力。
參考文獻
[1]徐立松、孟勝修、王燕津等.中學地理教學方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6)
[2]張振國、連榮地.新形勢下中學地理教學現狀及對策[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9(3)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