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學。中學作文的教學方法實際上包括學生作文的方法和教師指導的方法,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中學生作文的主要任務是順利地把作文寫出來,而且盡可能地寫好。作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解決好學生寫出和寫好的問題。據本人對當前作文教學的觀察和了解,在農村中學的作文教學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 多數學生不愿寫作,寫作時無話可說
一個單元的閱讀教學結束了,緊隨而來的便是口語交際和作文訓練,口語交際學生不會有負擔,而作文訓練卻讓教師和學生雙方為難,受教學任務和教學時間的制約,一次作文訓練一般安排兩課時,教師在分析完作文題、強調寫作要求外,剩余的時間便交給學生寫作,而這段時間是大多數學生最難熬的。因為他們面對作文題無從下手,即使勉強寫出來,也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學生的任務完成了,隨后便輪到老師為難了,因為多數學生的作文如出一轍,空洞無物,干癟枯燥,有的稍為生動一些的文章,很明顯是東拼西湊而成的。面對這樣的現狀,教師該如何去改善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有話可說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學生喜愛寫作,真正做到有話可說。首先,可從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入手,老師提供寫作線索和素材,讓學生進行發揮性作文,例如:老師講《十五從軍征》的故事概要時,老師設置小品場景,學生觀察成篇等。學生既感興趣,又覺得有內容可寫,而且可以自由的想象,往往能寫出又長又生動、具體的文章來。隨之教師再逐步提高寫作要求,并進行必要的寫作指導,要求寫好、寫精,學生易接受,也樂于完成,效果較明顯,學生作文的成績提高了,作文的勁頭也就更足了。
2.讓學生盡可能地親近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寫作靈感
文學來源于生活。對學生來說,主要有家庭生活、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只有生活,而沒有其他更多的體驗,往往寫不出鮮活的文章來,這就要求學生有目的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寫作素材,開闊視野,豐富知識,讓學生親身體會到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的寫作寶藏。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并有目的地去查閱、鼓勵。這樣,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水平的提高也就不是難事了。
3.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大凡寫作能力強的同學,書總是讀得多,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讀,并運用閱讀中積累的語言材料、學到的表達方式,豐富自己的表達內容。農村中學的學生由于受到經濟制約,師資影響,學生科學、高效的課外閱讀,暫不能兌現,那么,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首先教師不應再將目光、精力全部放在教材中的文章上,要從課上、課下抽出一定量的時間,讓學生閱讀。其次,要把學生的生活和作文統一起來,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學會閱讀生活、閱讀社會,讀無字書,多作情景作文、生活作文,堅持寫日記或周記,讓寫作成為學生生活的必需、成長的必需。再次,教師要積極開發閱讀資源,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如講故事比賽、讀書匯報會等,若達到了以上要求,學生一定不會再苦惱于作文了。
4.讓學生參與作文命題
讓學生參與作文命題。如果學生有了命題的主動權,那么他們作文的積極性就能得到提高,關于這一點,教師可以根據作文出大題目,學生根據作文出具體題目,也可以根據作文的訓練要求集體命題,還可以讓學生自由命題,自行作文。這樣,作文題就有了針對性、多樣性、趣味性,就可以避開大而不當的“空題”和無話可說的“死題”,使以學生生活為基點的寫作空間得到拓展,作文無話可說的問題也就得到了解決。
二 作文評改方式
作文評改是寫作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評改得好,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可是,目前農村中學的作文評改,有時成了教師必須完成的一個任務,是教師的個體行為,學生常常處于被動挨批的地位,加上一篇作文有時需批閱一兩周,學生對教師的評改能否接受,其評改是否有效,信息得不到很好的反饋,這樣的作文評改就成了一種擺設,成了完成任務的標志,其實效性值得懷疑。那么,怎樣才能使作文評改變得有意義呢?我認為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充分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對話
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民主的、平等的、對話的。作文評改應該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與溝通。因此,作文評改時,首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尊嚴。學生是孩子,不能把他們當成成年人,作文中的不足之處,教師應以平靜的心態去對待,不能以權威者自居,宣判學生“內容不具體”“沒有圍繞中心選材”“重點不突出”“語句不通順”等,這樣的評語,只會讓學生沮喪、失望,最后導致學生厭煩作文、害怕作文。如果用平和的態度,商量的口吻,對文章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修改意見,和學生平等探討,引導學生自己去修改,效果會好得多。記得教學初一時,一個學生曾寫《家鄉的春天》這篇作文時,在草稿上他寫下這樣幾句話:“‘春江水暖鴨先知’。一點不假,你看,才農歷二月初,人們還穿著棉衣,有幾只鴨子便活動于溪上了。”在我看來,這段敘述還有延伸的空間,重點放在鴨子的活動上。于是,我讓他回去再仔細觀察鴨子的活動。后來,他在文中接著寫道:“它們你追我趕,盡情地釋放自己的情感,有時還把頭扎入深深地水中,這是在覓食嗎?有時又使勁地拍打自己的翅膀,似乎是顯示自己的強健,有時還‘嘎、嘎、嘎’地大叫幾聲,似乎在告訴行人:春天來了,水也暖和起來了。”瞧,多生動的語句啊!這樣的作文指導,收到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2.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多一些賞識、激勵
俗話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功。”每一位學生的心理都有渴望成功的愿望。作文不論優劣,總是勞動的成果,我們應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要善于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特別是作文基礎較差的學生,我們不妨拿放大鏡來尋找
他們作文中值得肯定的詞語和句子,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快樂情緒。因為這種情緒,能使學生產生修改作文、努力寫作的欲望,使寫作成為學生愿為、樂為的事,從而不斷走向成功。否則,學生就會害怕寫作,逃避寫作,視寫作為一種負擔。所以,對較差的作文應批下“你的作文進步了很多,老師真替你高興!”“這個詞用得很好,下次繼續努力!”等評語。
3.讓學生參與到作文評改中來
每個能寫出好文章的人,必是一個會修改文章的人,學生作文,教師批閱評講,學生處于被動挨批的地位,其實,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自改、互改、交流和溝通,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在作文教學中得到真正的落實和強化。
修改作文的過程,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動的認識過程。充分相信學生是蘊藏自改和互改作文能力的,讓學生在自我修改、互相修改和互相評閱中提高寫作能力。可以采取讓學生互批互改、教師講授、學生修改、教師個別指正的方式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習慣,提高其修改作文的能力。使他們真正具備修改作文的能力,成為會修改文章的人,從而達到評改的目的。
以上問題及改正策略僅是我個人的認為,只想“拋磚引玉”。中學作文教學有法可依,但無定法。具體怎樣去教,全靠教師的教學實踐。我想只要工夫深,沒有辦不好的事情,中學作文教學亦是如此。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