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傳統思想、死背教條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逐漸被人性化的教學模式所取代,還給學生時間、個性、權利、尊嚴的主旋律逐漸在校園中回蕩。
思想品德課理論性較強,對于初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學生由于年齡、閱歷等原因會感覺比較陌生,聽起來較單調、空洞、枯燥,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如果講得少,學生會聽不懂、吃不透,如果講得多,又成了“滿堂灌”,也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要改變這一困境,我們可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情感教學,即研究學生的情感,把學生的意愿、情感融入教學方法中,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如興趣、愛好、情感、意志、性格轉化為學習動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參與其中,自主探索,從而起到激活課堂,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
一 以情激學,感染學生
初中學生思想單純、活潑好動,樂于接受富有情趣的教學方式,而思想品德課中的概念、觀點較枯燥、抽象,面對這樣的差距,老師就要在情感因素上下工夫。必須注重捕捉、挖掘教材內容中的情感信息,抓住教材中的感人情節,調動學生情緒,使學生與教學內容產生共鳴,能全身心地體會書中的喜怒哀樂。同時,除了書中的典型例子外,可結合生活實際補充學生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例子調動其積極性,使學生認識到思想品德課既能服務于生活,還能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
二 以情明理,教育學生
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中小學生都具有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他們在學習時,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和具體情節的敘述上,不能完全透過事物的表面和擺脫具體情節去理解課文的內涵與中心思想。因此,教師必須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熏陶學生,使抽象的理論閃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強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濃厚興趣。如抑揚頓挫的語調、形象具體的教具展示、借助生動實例展現自己的情感等。學生一旦進入角色,便會認真品味人生的真諦——如何愛國、如何做人、如何肩負自己的責任等。
三 以情導行,促進情感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師必須身先士卒,為人師表。在教學中關愛每一位學生,發現每位學生的閃光點。對于優生,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提出更高的目標;對于中等生要多引導、鼓勵;對于后進生,在肯定長處的同時,要多幫助并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會讓學生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自己被愛著也要去愛別人,會讓學生從心底愛上老師、愛上思想品德課。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包括細微的面部表情、富有情感的動作、充滿激勵的眼神等,這是引起師生情感交融的最好方法。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評價過程中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因素,通過對情感評價策略與方法的有效實施,促進學生學會知識,增進師生情感的互動與交流。教學中,通過教師對教材的精心設計,創設師生情感的互動環境,有準備地對不同學生實施不同的問題教學,特別是對學困生應適當降低對知識點的評價要求,并對他們的表現給予贊賞與鼓勵,有意識地培養求知欲望,增強克服困難的毅力,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這些無形的情感交流方式使思想品德課教學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提升了教師的人格魅力,更有效地教育了學生。
總之,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教師的言行舉止都影響著學生。要做一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有愛學生的心。我們只有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注重情感教學,并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不斷鞏固和發展這種情感,促進學生的心理品質和諧發展,讓學生的認知、智能與情感達到和諧統一,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