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忽視學生“精讀課文,觀察生活,勤于練筆”的不良傾向。教師熱衷于收集來自四面八方的高考模擬題;學生一味沉浸于題海中。于是,對如何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無暇顧及。學生對名篇名著的精彩章段拋之一邊,有的教師卻視而不見;學生不寫日記、不交作文,有的教師卻知而不管。長此以往,是難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在此,本人就如何提高高中學生的讀寫能力,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和粗淺體會。
一 以“讀”養“寫”,言之有序
有道是“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是語言的吸收,“寫”是語言的運用;“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發展和提高。閱讀是“養兵千日”,作文是“用在一朝”,沒有“千日之養”,就難得“一朝之用”,只有讀多了、讀熟了,才能寫得通、寫得好。這樣也才能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以“讀”養“寫”,以“寫”促“讀”,彼此相輔相成,是學習語文過程中辯證統一的兩個階段。具體做法是:(1)熟讀課文,背誦名篇、名著的章段,以攝取課文的精華,形成良好的語感。(2)讓學生認真地抄寫文言文的傳統課文。一則熟悉課文內容;二則練習書法;三是減少作文中的錯別字。(3)讀報剪報。《中學生語文報》人手一份,要求學生摘錄有關語文資料,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4)選讀省、市,乃至全國的優秀作文,以此為借鑒,受益匪淺。
我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除了重視寓政治思想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外,同時注意認真分析篇章結構和寫作方法,使學生懂得作者怎樣寫和為什么寫。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達到作文有中心、有條理,會敘事、狀事、寫人、說理。觀察生活,言之有據。
文章是我們頭腦反映客觀生活的產物。要學生寫好文章,當然就要開拓學生的生活,或到工廠、或下農村、或爬高山、或游海濱,使他們見多識廣,有東西可寫,做到言之有據。同時,還應指導他們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分清事物的真、善、美與假、惡、丑,認識生活中的先進與落后、新生與腐朽、現象與本質、主流與支流。這就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作文來源于認識生活,對生活的認識水平決定作文的水平;反之,作文又可以作用于生活,作用于人們對生活的認識。
《文心雕龍》云:“情緒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其意是說作文必須有“情”有“理”,文辭才會暢通。因此,從高一到高二,我一直堅持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或記敘、或議論、或抒情,都要有根有據、入情入理。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思想,又鍛煉了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使之準確、生動、形象地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 立意深邃,言之成理
“意”,就是旨意,指文章的宗旨、大意。“立意”,就是確立一篇文章的旨意,通常我們稱之為:主題。而主題是文章的靈魂。
一個人,血肉再豐滿,骨骼再強健,細胞再活躍,倘若沒有靈魂,沒有健全的思想,這樣的人,于社會也毫無益處。一篇文章,所選的材料再新鮮,結構布局再天衣無縫,語言再清新流暢,但只要失掉了主題,這篇文章,也毫無生命力。
我們對文章立意的要求是:正確、深邃、新穎。學生只有細致地觀察生活,然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方能得出正確認識。于是,我要求學生立意要集中。寫記敘文、散文,則“形散而神不散”;寫議論文,則論據圍繞中心;寫說明文,則抓住事物的特征。
言為心聲,文以載道。人高則文亦高,人欲則文亦欲。這就是說文章是作者世界觀的反映。所以,我要求學生一定要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培養自己的愛國之心、愛民之情,為作文立下正確的主題、打下堅定的思想基礎。
古人云:“真則精金美玉,偽則瓦礫糞土。”因此,我要求學生作文要寫真人、敘真事、抒真情,如實地反映生活,寫出人人喜愛的“精金美玉”,道出人民群眾的真正心聲。
三 重在講評,導之以法
“兵不厭詐,文不厭改。”要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主張“一篇作文,兩次完成”。學生第一次交上來的作文,通過教師批改、講評之后,發還學生后,學生再根據自己存在的缺點,認真修改,或增或刪,因人而異。
教師講評作文,應當有的放矢。一次作文批改完,有代表性的共同提高的問題,可以在講評課上解決,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個別學生反映出來的消極思想,最好在個別交談或評語中解決。這樣,既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能把握學生的總體情況,切實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搞好作文談話,教師首先要透過習作窺視學生的心靈,摸到他們思想深處的脈搏,做到察微見幽,及時地加以分析,進行引導。
作文批評切忌抽象籠統,一定要有針對性、具體化。一旦發現學生作文的閃光點,盡量鼓勵和贊揚;當發現學生作文的不足之處時,應恰如其分地給予指出,不宜求全責備。同時,要提出修改的意見,導之以法。
古人云:“慧于心而秀于言。”其意就是說,教師不僅要有慈愛之心,而且要有美好的語言,循循善誘耐心引導,把“精讀課文、觀察生活、勤于練筆”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方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培養報國之才。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