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分析學生對一道地理試題的解答錯因中,認識到探究山地地理意義的重要性。
一 例題展示
試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材料二:沙湖位于銀川市的北面,西依賀蘭山,當地盛行東北風,其北面是大片灌溉農業(yè)區(qū),而且面積還在不斷擴大。沙湖原本是一片濕地,20世紀50年代,一場罕見的暴雨侵襲了賀蘭山脈,暴雨引發(fā)的山洪順著山勢呼嘯而下,傾泄入賀蘭山腳下的一處低洼地,雨過天晴,一汪湖泊赫然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沙湖位于寧夏平原的沉降中心,至今地勢仍然在不斷下沉。(1)分析銀川附近耕作區(qū)發(fā)展農業(yè)的優(yōu)越自然條件。(2)分析說明寧夏沙湖的成因。今年來,寧夏沙湖周圍的一些湖泊均已干涸,而沙湖能在一片沙漠廣布區(qū)歷經幾十年仍沒有消亡,且面積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試分析其原因。
正確答案:(1)該地位于寧夏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為溫帶大陸性氣候;云量少,光照充足;黃河流經,灌溉便利。(2)成因:地勢低洼,山洪沖蝕積水而成。
原因:(1)地面沉降,利于地下水匯集。(2)北面是大片灌溉農業(yè)區(qū),給沙湖補給水源。(3)賀蘭山阻擋了西北風攜帶的風沙蔓延。(4)當地盛行東北風,使沙湖南邊的沙漠不斷南移,沙湖面積逐漸擴大。
學生答案:
第一位:(1)自然條件:該地位于寧夏平原,地勢低平,土壤肥沃;靠近黃河,有利于灌溉且水源充足;位于賀蘭山東側,位于迎風坡一側,降水較多;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熱充足。(2)成因:山洪發(fā)生,大量的雨水傾瀉進濕地,形成湖泊;位于斷層帶上,地下水豐富,兩邊張開,形成斷層湖。
原因:(1)位于黃河沿岸,可引進黃河水。(2)位于山前迎風坡,降水較豐富。(3)賀蘭山上冰雪融水的補給。(4)位于斷層帶上地下水的補給。
第二位:(1)自然條件:位于寧夏平原,地勢低平,土壤肥沃;臨近黃河,便于引水灌溉,位于賀蘭山迎風坡,降雨豐富,水源充足;冬季北方冷空氣受山脈阻擋,溫度較高。(2)成因:暴雨引發(fā)山洪,流過了寧夏平原的地勢低洼的沉降中心,從而形成沙湖。
原因:(1)緯度較高,溫度低,蒸發(fā)弱。(2)寧夏平原引水灌溉耕地,地下水位較高,補給沙湖。(3)位于賀蘭山迎風坡山麓,有豐富的降雨補給。
二 解題思路分析
從取學生答案可看出學生認為銀川附近耕作區(qū)和寧夏沙湖都位于賀蘭山迎風坡一側,有豐富的降雨補給而正確答案卻沒有這一點。這引發(fā)了筆者對賀蘭山地理意義的進一步思考。
第一,賀蘭山和寧夏平原都位于西北內陸,距海遙遠,夏季處于東南夏季風的末端,帶來的水汽也較少;冬季距西北冬季風的發(fā)源地較近,受冬季風的影響較大,寒冷干燥。故屬于冬冷夏熱,溫差大,降水少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第二,由于賀蘭山整體呈東北——西南走向且山體較高,根據垂直地帶性規(guī)律,賀蘭山東側處于夏季風的迎風坡,本來較少的水汽會在賀蘭山東坡形成降水,導致賀蘭山西部更加干旱,形成沙漠景觀,即圖中賀蘭山西部的滕格里沙漠。賀蘭山起到了阻止夏季風的北進,加劇賀蘭山西部干旱的作用。因此,西北地區(qū)的內蒙古草原地區(qū)和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qū)的分界線在賀蘭山一帶,相當于200mm年降水量線,也是我國干旱區(qū)和半干旱區(qū)的分界線。但對于寧夏平原來說降水整體還是較少,不會因處于賀蘭山的東坡而降水增多。圖中沙湖南部的沙漠就是例證。同時,即使處于賀蘭山東坡,迎風坡降水多少也是隨著高度的變化而不同的,一般從山麓到山頂降水量呈少——多——少的變化。所以出現(xiàn)賀蘭山上的年平均降水可達400mm,而賀蘭山東側銀川平原的降水僅達202mm。因此,題中銀川附近耕作區(qū)發(fā)展農業(yè)和沙湖面積擴大不能說是受處于賀蘭山迎風坡降水多的影響。
第三,賀蘭山對于冬季風的影響。就寧夏平原來說,賀蘭山在它的西面,對寒冷干燥的西北季風起到屏障作用,阻擋了滕格里沙漠的東進和侵襲,減少了風沙危害,有利于寧夏平原灌溉農業(yè)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題中銀川附近耕作區(qū)發(fā)展農業(yè)和沙湖面積擴大是受惠于賀蘭山阻擋了西北季風。
第四,學生出錯原因。對山地迎風坡降水多的垂直地帶性理解不到位,迎風坡降水多是指坡上降水多,而不是山麓和迎風坡方向都降水多,以至于和我國降水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的大規(guī)律經度地帶性相混淆,從而出錯。
三 結束語
總之,賀蘭山和秦嶺﹑南嶺﹑大興安嶺等一樣,影響了降水和氣溫的分布,導致山脈兩側形成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從而成為地理意義的分界,值得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比較、探究和總結。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