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孔老夫子早就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寫作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尤其是在考場上,在特定環境和時間限制下寫作,對學生的“器”的“利”的程度要求就更高。所以,作為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在訓練中磨利自己的寫作之“器”尤為重要。
可是,在寫作訓練中卻存在這樣一種令人擔憂的局面,不少學生往往將“章無定法”發揮到了“極致”:或腳踩西瓜皮,想到哪寫到哪,于是,文章邏輯混亂,不知所云;或者只有干癟癟的說教,沒有典型的事例,于是,文章枯燥乏味,蒼白無力;或者既有較明確的觀點,也有不少的事例,但卻沒有合理的過渡語段,于是,文章思路不暢,重點不明朗……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針對這樣的現狀,我想,教給學生一定的方式方法,抑或可以稱之為一些模式,是不是能夠幫助學生磨利自己的寫作之“器”呢?下面,本人就議論文中的引例方式,以高考卷中的優秀作文為例,結合自己的感悟,試著將一些思考述諸于文字,以求正于方家。
何謂“引例”呢?在議論文中選準觀點、用對事例,論證時,在觀點和事例之間用上過渡性的語句將事例引出來,這句過渡性的語句就叫引例。有了引例,文章結構就更嚴謹,上下文也自然流暢起來,觀點和事例就不會脫節。觀察高考優秀作文,常用的引例方式有以下幾種:
一 直截了當式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用“這又讓我想起了白芳禮老人”,引出白方禮老人捐助大學生之例;《草色遙看近卻無》中用“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的事跡廣為流傳”引出張老師奮臂為學生搭起安全崗亭之例;《夢想為帆·工作為槳》中用“不僅雷阿諾這樣,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也有同樣的人生經歷”引出巴爾扎克著成《人間喜劇》實現夢想之例。
以上的處理,使段落要點明朗清爽,一目了然,文章有條不紊。這種引例方式,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操作的;但是在文采方面略顯不足,事例之間的邏輯關系表達得也不很鮮明,事理上邏輯嚴謹的特點也不大突出。
二 因果式
《我愛這時代》用“我愛這個時代,因為我的根在這里”、“我愛這時代,因為這時代充滿美與機遇”、“我愛這個時代,因為建設它的責任已來到我們的肩上”這三個句子,分別引出電腦、公交車等社會現象,“最美媽媽”、“菜花甜媽”等真善美的典型,以及中學生肩上的責任;《公則生明》,分別用“我們要向包拯學習,他公正廉潔,不包庇一切罪行”、“我們要向岳飛學習,他訓練的岳家軍,行軍迅猛,殺敵勇武,這與他的公正無私是分不開的”過渡到包拯、岳飛之例。
運用這種方式引例,在表達順序上一般是前果后因,這里的“因”既可以是中心論點,也可以是分論點,中間用上“因為”連接。
三 引用式
這是各種引例方法中,頗受師生青睞的方法之一。
《堅守·綻放生命之花》用“‘只有我們內心世界的力量足夠強大,我們才能避免外面實際的干擾、裹挾。’耳邊響起的是俄國文學巨匠托翁的話語”,由此引出托翁堅守自我、追尋生命本真之例;《遭遇挫折·笑對痛苦》用“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引出王勃之例。
引用式引例,除了具備讓文章條理更清晰的特性外,還可以起增添文采、增強文章說服力之效。運用該方法關鍵在于學生要多記誦名人名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重視積累名言,并且通過課前的一些活動幫助學生加以積累。
四 反問式
《站對人生的舞臺》運用“當無數羨慕的目光投注到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村上春樹身上之時,誰又能想象他曾與妻子開著一家小店,整日為柴米油鹽的瑣碎煩惱?”引出村上春樹之例;用“她如玫瑰般美麗盛開之時,誰又曾知曉她曾面對著一個體操賽場暗自神傷?”引出伊辛巴耶娃之例。
使用反問式引例,既能強化語氣,突出該段分論點;又能強化情感,將作者的褒貶態度傳達給讀者,將讀者帶入文章所要表達的氛圍中。
五 條件式
《談意氣》用“人有意氣,才能有豁達的胸襟”引出蘇軾和李白之例;用“人有意氣,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引出文天祥、蘇武之例;用“人有意氣,才能摧不垮,壓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引出邰麗華之例;《公則生明》則用“人們首先得克服感情上的親疏遠近才能客觀地認識事物”引出事例。
這種引出事例的方式,一般用“才能”一詞連接前后文意。“才能”一詞之前的內容往往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或分論點,在該句中作為前提條件出現,“才能”一詞之后的內容一般為前提條件所能起的積極作用。
總之,文章無定法,作文有常規。掌握幾種常規引例方式,能使學生在考場上快速行文,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搭起文章的骨架,使中心更突出。這讓我想到《呂氏春秋》的一句話:“良劍期乎斷,不期乎莫邪。”這也啟示我們,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不一定能讓學生成為作家或寫出滿分作文,但至少可讓學生知道一些基本的方法,有一定的章法可循,比漫無目的、雜亂無章好。掌握一定的引例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磨利學生的寫作之器,讓文章也眉清目秀起來。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