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問題為線索,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尋求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活動過程,讓學生掌握技能、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 數學 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129-01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很好的達到學生這一需求。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中開展“問題教學法”?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淺談幾點看法:
一 營造氛圍,鼓勵學生敢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讓學生處于輕松愉快的環境,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學生將會盡情地、自由地“參與、表達、思考”。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啟發學生討論的: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直角三角形,知道了直角三角形三個內角之間存有特殊的關系,那么,直角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也存有特殊的關系?如果你是一名數學家,請你量一量、猜一猜、想一想,直角三角形的三邊有什么特殊的關系?這一問題提出后,課堂出現了激烈的討論,在不同觀點的碰撞中,學生對所探討的問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樂問
積極的心態準備將是學生學習獲取知識和能力的最大動力。創設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積極心態、問題意識的主要方法。如何通過問題情境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第一,利用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樂問。中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又充滿好奇,教師應緊緊抓住這份好奇心,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創設情景設疑引思,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當學生能體驗到可以憑借自己的經驗來學習時,興趣就在不知不覺中萌發,主動學習、思考、提問就變成很自然的反映。如:在學習利息和利率時,我利用多媒體展示銀行大廳的利率表,讓學生以自己的壓歲錢為例,模擬存錢、取錢,計算自己應得的利息,怎么存取收益最大?學生都饒有興趣地開始運算,這時候就開始產生問題了:“利率是什么啊?”“為什么銀行的利率會不同啊……”上課時,鼓勵學生介紹自己發現的問題及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從而使同伴知道如何找到符合實際需要的存款方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地運用數學的觀點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利用實驗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樂問。實驗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法。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觀察、發現、猜想。如在初三復習軸對稱與中心對稱時,教師提出如下問題:“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是中心對稱圖形呢?”大多數學生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是軸對稱圖形呢?”這時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紙片,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通過實驗,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是軸對稱圖形,進而提出問題:滿足什么條件才能是中心對稱和軸對稱?
第三,利用社會熱點事件,激發學生樂問。當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尤其是數學更是一馬當先,如高鐵、股市、銀行存款利息等,都是人們關注的熱點事件;另外國際重大事件也是人們關心的焦點。將這些內容進行加工,創設問題情境,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培養學生放眼世界、關心社會的責任感。
三 巧妙設疑,培養學生善問
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教學中善于設疑、巧妙設疑,要聯系生活實際,去啟發喚醒,鼓勵學生參與質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地、被動地讓學生思考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學問學問,有問才有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而解決好這些問題正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最佳教育點。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強化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多問、善問。
第一,讓學生在好奇的探索中生疑。比如,學習統計時,讓學生對周圍最感興趣的一件事情進行調查,如學生喜歡喝什么牌子的牛奶?等等,請你根據調查情況,制作統計表,從制作的統計圖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結論?請作出解釋,說說你的理由。這些問題會引起學生的好奇,促使他們開動腦筋思考、積極發言。
第二,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解疑。教師若能精心組織問題,多創造供學生討論的機會,讓學生參加討論時都想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盡力表現自己。這樣學生的大腦總是處于超常狀態,善于發現問題,不時還能閃出創造性的火花。
總之,開展數學課堂“問題教學法”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師豐富自身教學知識體系及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有力手段,更是實現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發展能力的需要。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