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富于創新的科學教學方法能引領自己的課堂教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根據初中數學教材的特點,認真研讀教學大綱要求,一改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對數學教學進行了全面創新,深受廣大學生的好評。
【關鍵詞】數學教學 創新方法 探究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131-01
教學重在創新,好的教學創新能讓教師避免誤區,走出課課為營、各自為政的狹隘教學觀,學會在顧及數學教材特點的基礎上,由一味地注重個體學習向個體學習與學生集體協作并重的轉變。由原先注重知識的強制性接受向注重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究與建構的轉變。富于創新的科學方法能引領自己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避免在教學上費時費力、不出成績。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根據初中數學教材特點,一改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認真研讀教學大綱,對數學教學方法進行全面創新,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高,深受廣大學生的好評。
首先,在教學中,根據數學習題多的特點,引入探究性教學模式與其他創新方法相結合,作為對導學案教學模式的補充,產生異曲同工的效果,值得大力推廣。提到探究性教學模式,對于喜歡創新的數學教師來說并不陌生。在這種模式的指導下,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對即將學習的重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培養熟練掌握和理解學科相關知識、概念、原理的能力,培養科學的態度和探索求知的能力。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創新思維是我們探究性教學模式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在日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停留在就題論題、就理論論理論的片面、呆板教學模式上,要懂得心理學的原理,緊密聯系教學實際深入鉆研教材,從教材中挖掘有思考價值的知識點,創設問題情境,從深層激活學生學習數學理論的動機和主動思考的熱情。
比如,面對同一個問題,可以給多個學生分配不同的解題任務,讓他們提出不同的解法,最后由教師比較各解法的優劣。一題多解有利于打破思維定勢,屬于開發學生思維的創新教學方法。教師設計安排的問題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答案,讓學生在一個問題中得到新思路、新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例如:利用換元法分解因式x2+xy-6y2+x+13y-6。
解法1:(以y為主元)
x2+xy-6y2+x+13y-6
=-6y2+(x+13)y+(x2+x-6)
=-6y2+(x+13)y+(x+3)(x-2)
=(-2y+x+3)(3y+x-2)
=(x-2y+3)(x+3y-2)
解法2:(以x為主元)
x2+xy-6y2+x+13y-6
= x2(y+1)x+(-6y2+13y-6)
= x2+(y+1)x-(6y2-13y+6)
= x2+(y+1)x-(2y-3)(3y-2)
=[x-(2y-3)][x+(3y-2)]
=(x-2y+3)(x+3y-2)
這兩種不同解法,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可以逐步形成和提高的。一題多解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其次,引入導學案教學模式的開放式教學,改變以往封閉式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互動思維中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可以讓部分學生試著在一個問題上變換條件,進行一系列由淺入深、由正及反的練習,使每題衍生出一系列新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如下面這個幾何圖形問題:
圖示:⊙O直徑為AB,⊙O與直線L相切于點C,分別過點A、B作直線L的垂線,垂足為E、F,則EC=CF。
面對這個幾何圖形,可以引導學生畫圖并思考以下問題:(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假如直線L向上平行移動時,與⊙O兩個交點仍為C、D,那么EC=DF還成立嗎?如何證明?(2)假如再把直線L繼續向上平行移動,并與直徑AB相交于P、L與⊙O的交點仍分別為C、D,指導學生畫圖聯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仍分別由A、B兩點向弦CD作垂線,垂足分別為E、F,是否還能得到EC=DF呢?
此幾何題就屬于動態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空間。顯然,如果能經常在課堂教學中引入這類開放性問題,對提高學生創造性的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
總之,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關鍵看數學教師如何開發。富于創新的教學方法或模式,可極大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和認知水平,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邏輯聯系,以激發學生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動機。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