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絕妙的提問可誘發學生的思維,能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師生情感的交流,優化課堂教學。而課堂中的提問則是教學這門藝術的精華。能否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并達到預期目的,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斷研究、長期探討的課題。
【關鍵詞】數學課堂 提問 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137-02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絕妙的提問可誘發學生的思維,能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師生情感的交流,優化課堂教學。而課堂中的提問則是教學這門藝術的精華。好的問題不僅能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增強學習的激情,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發現新知識。評價一名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標準之一是能否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并達到預期目的。在新課標下怎樣組織好高中數學課堂提問呢?本文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些體會。
一 營造良好的課堂提問氣氛
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保持最佳的精神狀態,思維猶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它能喚醒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潛在的認知興趣,消除學生回答問題時的恐懼心理。我在課堂提問時常以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語言和多種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來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我在講完數學歸納法后進行小結時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種新的證明方法——數學歸納法,這種方法是用來證明與正整數n有關的數學命題的?,F在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與正整數n有關的數學命題都得用數學歸納法來證明呢?”對于這個問題,請同桌的同學先在一起討論,誰討論好了就主動起來說給大家聽聽。話音剛落,課堂就熱鬧起來了。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一位同學站起來說:“證明與正整數n有關的數學命題,不一定都要用數學歸納法來做?!蔽疫M一步追問道:“你是怎么曉得的?”該生回答:“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我笑著說道:“那好,請你到黑板上板書給大家看看?!痹撋茏孕诺刈呱现v臺,在黑板上寫道:
求證: 。
證明:∵ ,
∴
。
同學們看著該生所舉的例子,不由自主地向他投去了贊許的目光,同時課堂上響起了一陣陣掌聲。這樣,既順利解決了所提問題又營造了使學生積極思維和主動探索的學習氛圍。
二 抓住最佳的提問時機
課堂提問的目的在于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并激發他們通過思維、探索等活動去發現和獲取知識。因此,課堂提問要把握好時機。一般來說,提問的最佳時機是在新舊知識的“接觸點”和“結合部”,此時提問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波瀾,推動問題的解決。我在講授組合數公式時,為了用已有的知識導出所講內容,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根據定義,我們知道 和 的意義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那么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分別是什么呢?利用它們之間的關系,能不能用排列數公式推導出組合數公式呢?”問題提出后,同學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稍作等待后,一位同學發言說:“排列數 和組合數 的共同點在于‘都是從n個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個元素’;而不同點在于‘ 是這種取法的總數,而 是其中每種取法還須排列所得的排列數?!盟鼈冎g的關系和乘法原
理可得‘ = ’,由此可以得組合數公式: =
?!边@樣,在新舊知識“結合處”或“接
觸點”提出問題,使學生既復習了舊知識,又訊速地接受了新知識,一環扣一環,學習氣氛濃厚,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 把握提問的深廣度
課堂所提問題不要太易,也不能太難;既不要太大,也不要過小。如果所提問題過易,會使學生不假思索地就能回答問題,這種提問只能制造表面上的“積極活動”,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如果提問太難,會使學生感到無從下手,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信心;問題太大,學生會感到摸不著邊際,無從回答;問題過小,學生容易感到乏味,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因此,課堂問題的設計要做到深淺適度,恰到好處。我在講了偶函數的定義后給學生提了這樣的問題:(1)凡是變量的次數是偶數的函數都是偶函數,對嗎?(2)函數f(x)=5是偶函數
嗎?(3)函數f(x)= 是否是偶函數?學生對第一、
二個問題回答得非常順利,但對第三個問題卻遲遲下不了結論,這時我補充問道:“什么是偶函數?怎樣判斷一個函數是偶函數呢?”這一問,學生恍然大悟,從而圓滿地解決了問題。
四 注意提問的點面結合
課堂提問常規上要求一個學生起來回答或由幾個學生先后回答,但回答的目的不是針對某個學生,而是面向全體學生。如果向一個學生提問,爾后老師聽回答,并作出評價,而對其他學生置身事外毫不關心,必然失去了課堂提問的意義。因此,在課堂提問中須做到以下幾點:
1.面向全體,個別回答
問題提出后,先讓全體學生積極思考,使人人進入“角色”,再讓個別學生回答問題。我在講了排列組合知識后,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解排列組合問題,應注意哪些問題?”提出問題后,就可以馬上把學生的思維活動組織在同一個思維對象中,使每一個學生產生一種自我的“主體感”,待學生主動積極思考后,再請學生回答問題。
2.回答的方式:為個人回答與集體討論相結合
學生回答問題時,當回答的結果和教師所期望的不一致時,應鼓勵學生再好好想想然后回答。若學生仍然回答得不夠準確,可讓學生先坐下,然后組織其他學生針對問題回答的情況進行討論,在討論中糾正片面想法,樹立準確認識,得出正確答案。
3.想方法,使不會回答問題的學生能答出問題
在學生對提出的問題不能及時準確領會,或由于緊張而不知從何答起時,可改變提問的角度(即換一個說法),由此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和回答問題。我在講授對數函數的定義時,對學生提出,“定義中為什么規定底數a大于0且不等于1?”學生起立后情緒緊張,不知如何回答,這時我就改變問法:“底數a等于0或小于0時會怎樣呢?a等于1時又會如何?”學生經過思考后,順利地回答了所提問題。
五 課堂提問應是平等的對話
居高臨下的提問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距離感,甚至畏懼自己的回答會不會令老師滿意,會不會遭來同學們的譏笑,因此教師在提出的問題中應注意自己語言措詞及語氣語態,要具親和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才能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學生也才會放下思想顧慮,走近老師的思維中。提問中無論學生的回答滿意與否,都應盡量避免言語的傷害、態度的輕慢,應充滿激情、賞識、期待。耐心傾聽和接納學生的不同意見,巧妙的因勢誘導,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
總之,精巧而有吸引力的提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思維、培養能力,而且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何根據教材、教法的不同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問題,做好課堂提問,是每一位教師不斷研究、長期探討的課題。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