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剛進入高中的學生都反映高中物理一聽就懂,一用就錯,一放就忘。剛從初中升上高中的學生普遍不能適應,覺得高一物理難學,尤其是力學,對物體受力分析,物體受多個力作用,采用什么隔離體、整體受力分析研究法,有一些力還不能確定其有無,還需用假設法等。一系列新知識、高難度對于高一新生,特別是對意志薄弱和學習方法不妥的學生,使得他們過早地失去學習物理的興趣,甚至學習信心大受打擊。
為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物理教學的特點和學習方式,本人結合高一物理教學,提出幾點個人的建議。
一 知己知彼,循序漸進
知己知彼就是要知道自己所教的高一物理特點,又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而降低教學起點,分解認知難點,分步達到教學認知要求。
高一力學與初中力學的銜接點是受力物體和重力,高一物理從力的產生根源上做了進一步的研究。明確銜接,點滴滲透,循序漸進地教學?!拔矬w的受力分析”是學生在高一物理學習中遇到的第一個難點。在第一章中提出這個問題,明確它的基礎性,但又必須結合力的性質來分析簡單的受力問題;對彈力的分析,應著眼于繩子對物體的拉力和通過直觀彈簧來分析物體發生形變及其原因與形變后產生的結果,然后再進一步轉到靠墻斜放的梯子與地面、墻面間的擠壓形變,最后擴展到輕桿模型。
二 加強直觀性教學,提高物理學習興趣
在課堂上,可以用一段線、一串鑰匙、一個圓規、一塊橡皮解決常見的物理現象,處理較復雜的物理情景,也可制作Flash動畫,獲得直觀的教學效果。
建立物理現象模型,使物理問題直觀化。在教學方法上要從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應盡量采用直觀演示,多注意與初中物理的銜接,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如掛圖、模型、幻燈、錄像等,使學生能夠通過具體的物理現象來建立物理概念并掌握物理概念,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三 保持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思維模式轉化
第一,讓學生多動手、多觀察、多思考、多活動、多做一些實驗,多舉一些實例,調動他們動手、動腦的積極性。如摩擦力一節,讓他們體驗抹了油的玻璃瓶與不抹油的玻璃瓶的區別;濕手拉鐵棒與干手拉鐵棒哪個更容易?學生通過思考問題,得出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的有關結論。
第二,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的實驗中獲得啟示、展開思維、理解知識,然后再從理論上引導,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終促使他們由經驗型形象思維向理論型抽象思維發展。如摩擦力一節,在接觸面光滑程度不變的情況下,研究運動物體所受正壓力與摩擦力的函數關系。
四 分析學生心理,改進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關心學生、了解學生、觀察學生,分析學生的心理,幫助他們明確學習動機,放下思想包袱,使之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第二,賞識學生學習與個體發展,給學生以成功的體驗。教師的關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態度,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句激勵的話語都能增強學生的信心,使他們精神百倍。成功是個體獲得預期結果達到預定活動目的的一種體驗,如果學生長期的努力毫無成效,就會產生挫折感,從而完全喪失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促使學生產生成功的體驗,避免學生產生挫折感。
第三,學法上采用八字方針:多做(實驗)、勤思、熟記、反思。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及時復習,解題規范化,即解題方法規范化、物理語言規范化、書寫格式規范化。
第四,及時反饋。從學生作業的反饋和課堂啟發、課下討論的成效上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解決。
五 高中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困難分析
實際生活問題的解決過程實際上包含這樣的流程:從實際問題中提取信息,排除次要因素(拋除非物理信息),確立理想化的研究對象和物理場景,應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尋找物理對象在變化過程中滿足的定量和定性的規律,直至解決問題。
多數情況下,傳統物理教學及有關問題的訓練,往往直接給出簡化后的物理對象或物理圖景,因而在問題的處理上,學生缺乏對物理對象和物理場景做理想化處理的方法和能力。例如,學生習慣于解決小球過項的圓周運動問題,而對汽車過拱橋的問題卻束手無策,問題在于:一是學生缺乏準確的物理模型。在實際問題的眾多對象中,思維容易受到問題表象的干擾,很難抓住對象本質特征,難以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物理圖景和物理模型,因而形成認識上的思維障礙。二是學生缺乏程序化的思維訓練。由于現行教科書中應用性的生活事例很少,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缺少該環節的思維訓練,在問題的應用上,學生仍習慣于傳統的認識經驗和思維習慣,久而久之,就認為物理就是代代公式的數學運算而已,因而淡化了物理思維的訓練,形成方法上的思維障礙。因此,在今后的物理教學中必須重視圖像圖景的教學,加強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對于剛步入物理課堂的高一學生來說,只要從實際出發進行物理教學,學生就一定能實現初高中物理學習的自然過渡,為整個高中物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