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是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作為高中物理教師應使學生具有:(1)終生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收集、判斷和處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2)正確認識自己,尊重他人,學會交流與合作,具有團隊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振興民族、弘揚民族精神、為社會進步做貢獻的意識。
一 在新課改中的習題教學
教育課程改革是教育的全面創新,推進課程改革不僅需要更新教育觀念,而且需要在教學內容、教育方式、學習方式、教育技術以及教育管理方面創新,然而全面適應新課程的教師隊伍是不可能在改革之前就準備好的。在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只有認真學習,加強培訓,勇于實踐,積極探索,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使教育課程改革順利開展。
1.精選課堂例題
課堂例題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學生鞏固知識的基本手段,是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一個好的習題就是一個科學的問題,教師選取習題時應當選用有實際科學背景或以真實的物理現象為依據的問題,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在習題的選編、設計中,不但要注意培養、訓練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還要注意對方法與過程的訓練,加強學生對物理情境、過程的分析、解題規律的總結,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更要注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訓練。要做到習題教學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師精心選擇,設計例題,同時在設計習題時要注重基礎、分清過程、滲透思想、抓住方法。
課堂例題要有針對性,切中要害。物理習題具有豐富的實踐內容,應盡可能地把物理習題與生活、生產實際相結合。在對具有實踐背景的物理問題進行審題時,實際上就是增強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生產實踐的意識。當通過具體的情境、具體的數據來計算和討論有關節能問題時,同時也在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教學中所進行的具有說服力的定量分析過程對學生所產生的作用,是用抽象、概括的語言和說教的方式無法比擬的。
2.精編課后習題
精編課后習題要有明確的目的,要檢查所涉及的知識點及要達到的能力要求,要盡可能地做到低起點,緩坡度,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層次分明,讓學生在層次合理的問題情境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體驗成功、增強信心。(1)要有針對性、層次性。(2)要有真實性、實踐性。物理學的原理、規律等都是來源于實踐,物理學總是與客觀實際緊密相連。(3)要關注對思想方法的滲透。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學不是簡單的、搞一兩個專題就能達到高考要求的,需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點點滴滴地逐步滲透。
3.精批課后練習
物理的習題要精批細閱,只有通過批改才能全面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哪些知識還存在漏洞,學生在哪些物理知識、解題習慣、解題規范等方面存在何種問題,這樣使物理教學更具針對性,對自己的教學有更好的反思。
二 開發和利用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保證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我國的高中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改革若要順利進行,既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做后盾,又要發揮廣大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改革實施的范圍和水平。這就需要教師靜下心來認真開發和利用校內外資源,使其發揮出應有的功能。校內資源主要指學校的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信息資源庫、黑板報、宣傳欄等;校外資源主要指博物館、科技館、文化宮、網絡資源、鄉土資源等,不可隨意利用,甚至損壞、浪費資源,而應高效、協調、共享地開發和利用資源,使其功效最大化,這才是課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威信是師生之間提高影響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師應學而不厭,不斷加強自身修養,終身學習才能充實自己、豐富自己,使自己的教學能力有所提高,使自己有一桶不斷更新的活水,這就需要教師因地制宜地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并以此為平臺,獲取第一手資料進行深加工,吸收其精華,為我所用。
三 練就扎實豐富的教學基本功,為教學改革奠定物質基礎
教師處在教學改革的前沿陣地,具備扎實豐厚的教學基本功,這對教師自身來說尤為重要。(1)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讓他們擁有學習的主動性,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挖掘開發學生潛在的能力,啟發學生不僅知道結論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探究這個結論是怎樣來的,讓學生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去,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2)要把形象化的語言融入課堂教學中去。用帶有情感的語調、流利的普通話、抑揚頓挫的表達教學材料;用學生周圍的生動例證,熟悉的、有生命力的俗語和成語以及比喻融入到教材中,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用嚴密的邏輯思維來創設愉快的情境,使學生輕松地學習,從而獲得美的享受。
總之,教師要潛心研究教材,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去培養發展中的學生。同時教師還要和學生密切配合,取長補短,才能保證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才能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