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改革的不斷進行,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學生為學校教育最終目標。在農村學校,許多學生對體育認識有偏見,因此,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縮小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的體育素質差距,充分發揮農村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參與體育課,達到強健體魄、陶冶情操的目的。本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農村中學體育教學策略。
【關鍵詞】農村中學 體育課堂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147-01
一 激發運動興趣,提高學生的體育水平
結合農村學校的特點,體育教師在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體育游戲時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注重學生的身心協調發展的特點,寓教于樂。如學生的年齡、性別、體質以及運動負荷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等,初中生年齡還小,骨骼、肌肉處于發育階段,體育教師設計的游戲應符合技巧性、趣味性、安全性等特點,既能鍛煉學生的身體,又能激發其運動興趣,使學生樂于參與。教師在設計游戲時還要充分考慮學校的儀器設備、場地大小,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游戲,這樣學生可以快速地參與到游戲中來。教師在游戲開始前應講清楚游戲規則。例如,教師設計競賽性、趣味性的游戲“穿梭行兼跑”:教師選擇一塊比較寬敞的場地,根據學生的特點,分成兩個小組,一組學生站成一排,連貫、快速地進行變換方向和做定位操,而另一組學生穿梭其間做弧線穿梭跑,然后兩組互相交換,還是完成剛才的教學任務,用時少的一組為勝。這樣的體育游戲,可以充分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對游戲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參與到體育鍛煉中,既提高了學生的體育素質,同時又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根據學生的游戲完成情況,逐漸增加游戲強度與難度,讓學生在游戲中得到鍛煉,提高學生的體育水平。
二 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
黑格爾曾說:“假如沒有熱情,世界上一切偉大的事業都不會成功。”體育教師更應該與學生建立感情。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大多數的體育教師以命令的方式教授內容和動作,讓學生去執行和完成動作。這樣的教學,教師忽視了情感教學的作用,過多強調身體鍛煉,忽視了情感交流對學生的人格培養,這與時代發展所賦予的歷史責任是不協調的。親其師,然后才能信其道,很多中學生都有自己特別喜歡的老師,每次自己喜歡的老師上課時就特別認真。在如今的學習壓力下,許多學生把體育課視為繁重的學業之外的一種調劑,作為體育老師做到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堂,就要去了解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上課時盡量挑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又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一次上籃球課時,有幾個學生偷懶坐在一旁觀看,我看見后就走過去,問他們:“你們在看現場直播嗎?”其他學生哄然大笑。我沒有批評他們,巧妙地運用幽默的語言,給學生一個臺階下,這樣的交流方式既能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過失,又不會讓學生覺得尷尬,可使學生很快地參與到課堂中。作為當代體育教師,要注意語言的藝術性、靈活性。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情感需求是積極的、正面的,否則很容易與教師作對,進而引起惡性循環。
三 改變學生對體育課的態度,活躍課堂氣氛
很多體育教師在課堂上劃出很大一部分時間給學生自由活動,使得“放羊”現象普遍起來。表面上看起來學生對上體育課的興趣很高,課堂氣氛也很活躍,可是這樣的體育課對學生來講沒有意義。因此,在課堂上可以利用競技比賽,促進學生體能的發展。大量調查研究表明,農村孩子的身體素質落后于城市的孩子,關鍵在于農村孩子運動鍛煉意識淡薄,而且現在的農村孩子很少參與體力勞動。作為農村的體育老師,應配合學校多組織一些競技比賽或舉辦學校運動會等加強學生的日常鍛煉,如舉辦一場學校運動會,可提前兩三個月,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訓練,通過訓練比賽,增強學生的體質和樹立頑強拼搏的精神等,同時又可以豐富農村中學學生的業余生活,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匱乏,雖然沒有在課堂氛圍上表現出來,但既然課堂結構本身不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再好的課堂氛圍也是沒有用的。從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來說,這是一個良好的基礎,但要在這個基礎上開展情感教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學生已經在類似“放羊”的體育課上自由習慣了,不愿意再受任何約束,否則很容易與教師作對,進而引起惡性循環。
四 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學生都會發自內心的參與。在很多農村學校,體育課的內容無非就是慢跑、跳高、跳遠、自由活動等,缺乏一些有特色的運動項目,這造成了很多學生寧愿在教室里做作業,也不愿去上體育課。我曾做過調查,大多數中學生對于體育課是比較感興趣的。“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針對這種情況,體育老師應組織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樂于參與的運動,同時應兼顧大部分學生。如教學生學習武術、拳擊、街舞等,只要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運動都可以。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農村中學的體育老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研究教學策略,緊跟時代步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多培養一些適應社會發展的學生,相信農村中學的體育課堂將會更加精彩。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