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的繪畫活動是幼兒美術教育必不可少的形式,幼兒的繪畫活動對幼兒審美能力的提高,對幼兒一生的精神素質和文化修養有奠基作用。本文結合幼兒園以往的繪畫教學實踐,從繪畫教學的模式、繪畫教學的方法、繪畫教學的形式幾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繪畫教學 改變 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162-01
幼兒美術教育是一種形象化、寓教于樂、生動活潑的審美教育,是幼兒園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幼兒的發展起著獨特的作用。幼兒的繪畫活動則是幼兒美術教育必不可少的形式,是幼兒天生喜愛的一種活動,對幼兒的個體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激發幼兒的審美觀念和造型智慧。對幼兒審美能力的提高,對幼兒一生的精神素質和文化修養有奠基作用。那么,幼兒園應怎樣更好地進行繪畫教學呢?
一 改變傳統的模仿教學模式
以往的繪畫教學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大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應首先根據活動目標進行課程的導入,然后再進行教學內容的示范,接下來便是幼兒的模仿繪畫,之后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師對幼兒的作品進行評價。這樣的教師示范、幼兒模仿的繪畫教學模式,一方面不能體現以幼兒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另一方面也阻礙了幼兒的個性發展,束縛了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因此,教師需改變傳統的模仿教學模式,讓幼兒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則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適時地做好幼兒的支持者和合作者。
在繪畫活動的教學中,教師根據課程目標進行課程導入之后,讓幼兒了解教學內容而不是教學內容的簡單示范,讓幼兒通過觀察、想象探索事物的美、感受事物的美,從而表達事物的美。表達的過程也就是幼兒創作的過程,當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便可適時地介入,做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改變教師示范、幼兒模仿的傳統繪畫教學模式,放開教師的雙手,讓幼兒大膽地想象、創作,孩子們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另外,繪畫活動評價也是幼兒繪畫活動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正確應用評價手段,有目的、系統地對幼兒繪畫能力的發展進行客觀分析與評價。但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評價往往側重于模仿的好不好、畫的像不像,將繪畫活動的評價變為甄別作品的“優劣”,而不是促進幼兒的發展。
對于幼兒作品的評價,應從幼兒的角度出發,用幼兒的眼光來看作品,從而去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那么,要評價幼兒的作品就要了解幼兒作品的內容,要了解幼兒的作品內容,就必須靜下心來聽幼兒講述,而不是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幼兒的作品。大多數幼兒的作品如果不仔細傾聽幼兒的講述,很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他畫的是什么。
客觀、合理地評價,能增強幼兒的繪畫自信心、激發幼兒繪畫的創造力,從而促進幼兒繪畫能力的發展,使幼兒愛上畫畫。
二 改變繪畫活動的教學方法
幼兒園繪畫教學的方法有:觀察分析法、講解演示法、游戲練習法、形象比喻法、情境激勵法、豐富聯想法等多種方法。但是,再好、再豐富的教學方法都要以幼兒的興趣為基礎。只有興趣才是幼兒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掌握繪畫教學基本方法的同時,更要將幼兒的興趣放在首位。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游戲化的教學方法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更能讓幼兒盡快地以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活動中。
教師采取游戲化的繪畫教學方法可以讓幼兒的繪畫活動不再是單一、枯燥的繪畫技能練習,而是幼兒喜愛的繪畫游戲活動。只有游戲化的繪畫活動才能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以及表現的欲望。
三 嘗試多種繪畫活動形式
在日常的繪畫教學中,大多以彩筆畫、油畫棒畫作為幼兒繪畫的主要形式。其實繪畫的形式多種多樣,單從繪畫材料來看便可分為:手指印畫、印章畫、線描畫、水粉畫、版畫、刮畫以及傳統的水墨畫等。但是,實際教學中受繪畫材料的局限,繪畫活動往往以彩筆畫、油畫棒畫為主,局限了幼兒對繪畫活動的認知,大大降低了幼兒參與繪畫活動的興趣。
嘗試各種繪畫形式,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繪畫材料、工具,拓寬幼兒的繪畫視野。同一繪畫內容,可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現。
總之,幼兒園的繪畫教學應以《幼兒園工作規程》為依據,體現《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精神,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要順應幼兒的思維方式,注重幼兒的創作,尊重幼兒的個性發展,不能變為強加在幼兒身上的負擔。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在繪畫的活動中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
參考文獻
[1]李慰宜.走進幼兒繪畫世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M].北京:人民美術教育出版社,2000
[3]萬中.幼兒美術教育[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