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中職生的德育教育,怎樣才能獲得有效的教育效果呢?積極心理學的深入研究,為我們職業(yè)教育的工作者奠定了理論基礎,讓我們在教育學生的工作中有理可據,為中職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一個指導性的方向。
【關鍵詞】職教德育 積極心理學 心理力量 積極人格 積極的情感體驗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182-01
一 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積極的心理環(huán)境,培養(yǎng)積極的心理力量
積極心理學認為,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兩股抗爭的力量,一股是消極的,另一股是積極的。它們誰都可以戰(zhàn)勝對方,關鍵是看自身到底是在給哪股力量不斷注入能量,在給哪股力量創(chuàng)造適宜的生存心理環(huán)境。鼓勵學生和為學生創(chuàng)設積極的心理環(huán)境是讓其增長積極的心理力量的有效方法。
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出現(xiàn)問題是正常的,畢竟人無完人,更何況是職教的學生。但問題具有兩面性,學生往往會對問題作出片面、不盡合理、消極的理解。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尋找問題背后樂觀的一面,啟發(fā)他們積極理解問題,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背后的意義和價值。改變他們認識問題的角度,使之重新找到自信和進步的動力。
在學生的德育工作中,首要的是要讓他們懂得要以感恩的心態(tài)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懂得寬容、感激;心態(tài)樂觀,無畏困難,對未來要有希望。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職業(yè)學校的大部分學生缺乏這些感悟,因此對學生正能量的引導和激發(fā),有助于我們職教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
二 提供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培養(yǎng)其積極的人格
積極人格主要指個體由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所組成的那部分人格結構。一般主要包括智慧、勇氣、仁愛、公正、節(jié)制等美德和一些積極的品質,如樂觀、自信、真誠等。心理學認為,盡管先天的心理因素不可缺少,但人格的形成主要還是依賴于后天的社會生活體驗。
成功的體驗給人帶來自信,帶來做事的力量。對于職業(yè)學校的學生來說,很多孩子都是在家長、老師的批評聲中,在同學不屑一顧的眼光下成長起來的。因為他們很少獲得成功,很少獲得大家的認可,所以他們很想獲得成功的體驗,獲得他人認可、羨慕的眼光。
作為教育者,尋找機會給他們提供這樣的機會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班主任,在管理班級事務的過程中,并不會事必躬親,而是將任務分配給有這方面能力的,或想為班級做事的學生。放手讓學生去做,僅在必要的時候加以指點,這樣,學生不僅有了能為班級做事、做貢獻的機會,還有了把事做好的信心。另外,教師既在管理工作中解放自己,也達到了學生自主管理的目的。作為任課教師,在實施教學時,若適時、合理地進行分層,向不同層次學業(yè)水平的學生提適合他們的問題,向他們布置自己有能力解決的問題,這對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大有裨益。
三 教師應用欣賞的眼光、包容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增強其積極的情感體驗
職校學生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是人們不被看好的一個群體,他們最需要別人的關心、重視和愛護。因此,對于教育者來說,要教育難教育的學生,打開教育教學的大門,首先要打開職校學生心靈的大門,走近他們。
教師應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們,用包容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他們習慣了別人的不屑一顧,習慣了別人的批評,因此他們本能地對家長和對經常批評他們的老師產生排斥和遠離的心態(tài),這正是我們教育者難教育的原因。因此在學生發(fā)生了問題,或老師覺察到他們身上存在一些問題,欲對其進行教育時,教師如果只是一味地對其問題和缺點揪住不放,進行所謂的“為你好”的教育時,就會讓學生感到抵觸和反感,根本起不到教育的效果。但如果此時教師羅列出學生積極的一面,以及平時在學習、生活中的優(yōu)點,然后再提出問題所在及要改正的缺點,學生就容易接受。這一點對教育經驗豐富的老師來說,感觸頗深。
如果教師對學生是持著這種教育方式,那么對這些學生來說,無疑是教給了他們一種與人相處的方法。與人相處,在看到別人缺點的同時,也要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要用積極的方法,別人能接受的方式,指出對方的問題所在,這對我們的學生是終身受益的。
四 結束語
職業(yè)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尤其是德育,所以我們職教老師在進行德育管理時,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什么樣的理念來開展工作,直接關系到工作能否做到位,能否順利進行,而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確實有助于我們的教育。如果我們在工作中,堅持用這種積極的方式理念來處理問題,我相信,學生的德育工作肯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任俊.寫給教育者的積極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0
[2]沈之菲.積極心理學指導下的學生工作[J].思想理論教育,2009(20)
[3]張志勇.追求和諧幸福的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2.2.27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