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學術腐敗現象較普遍,而且表現形式也趨于多樣化,這一問題無論是對于學術研究人員自身,還是對大學、對社會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嚴重擾亂了科學文化界的秩序,損毀了科學、文化、大學等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與地位。因此,如何遏制這一現象顯得意義重大。本文筆者試圖探析學術腐敗的表現形式、內在原因與危害,并提出治理對策,以期有所啟示。
【關鍵詞】學術 腐敗 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191-02
提及腐敗,通常是指在政治、經濟等領域中呈現的違背規則、道德甚至法律的一種行為。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腐敗不僅僅體現在政治經濟社會中,它還逐漸地滲透到了政治經濟以外的其他領域,比如現今在學術界。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社會中很少提及甚至聽聞學術腐敗,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學術腐敗現象逐漸凸顯,尤其是最近幾年,有關學術腐敗的事件時有發生。作為學術高地的高等院校,學術腐敗更是屢見不鮮,僅被媒體報道的就包括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這樣的國內名校。而學術腐敗不僅僅是對學術規范、治學道德的破壞與踐踏,更是對科技知識倫理的破壞,對人才培養、國家未來的坑害。
學術腐敗是對在教育、文化、學術領域存在的破壞治學規范與道德的行為的一種籠統的說法。對于學術腐敗的具體界定,說法不一。在國外,將其稱之為學術越軌,又叫科研中的不端行為,美國科學界1992年將其定義為“在申請課題、實施研究或報告結果中出現的編造數據、偽造數據和剽竊行為”。在我國,學術腐敗又被稱為“學術不端行為”、“學術失范行為”。也有學者認為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兩者有一定的區分。學術腐敗是指在學術活動中,個人或集體通過行政權力或學術權力為謀取私利而濫用權力違反治學道德、破壞學術規范的行為,包括抄襲剽竊、“權學”、“錢學”交易等行為。
一 學術腐敗的表現形式
1.學術抄襲或剽竊
學術抄襲、剽竊是當前最為普遍的一種學術腐敗現象,是指在參考他人文章或成果時存在抄襲剽竊,不經他人同意、不注明出處而大量引用甚至照搬的行為。如2010年3月10日,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在《文藝研究》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的學風問題》的長文,直指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學者汪暉的博士論文《反抗絕望》涉嫌抄襲,稱其至少抄襲了包括李澤厚的《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在內的5部中外專著。
2.成果造假
為了所謂的研究成果,弄虛作假,欺騙大眾,這是一種嚴重破壞學術道德的行為。如2010年3月20日,央視《焦點訪談》以“沒有結果的‘學術成果’”為題,報道了西安交通大學6位老教授從2007年起,舉報曾以“渦旋壓縮機設計制造關鍵技術研究及系列產品開發”項目獲得200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李連生教授涉嫌學術成果造假。這一事件影響極為惡劣,著名大學的教授尚且如此,這對學術科研界、對大學教授的形象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3.泡沫成果
為了追求學術成果,個人或集團利益,忽視學術質量,僅僅追求速度、數量等,學術研究粗制濫造,缺乏科學性與價值性。這種現象在我國當前是較為普遍的。在如今重量化的科研評價體制下,一部分個人或組織為了自身利益,“多、快、好、省”地出一些“成果”,如一些研究者匆匆考察一番沒有進入實質的探究就隨意發表結論;一些需要深入調查,需要實證研究的課題存在捏造拼湊數據的現象;一些成果東抄西拼、粗制濫造、毫無創新等。
4.權力滲透,沽名釣譽
權力滲透,沽名釣譽是指一些個人或組織利用手中的政治經濟權力,以利益為中介,進入學術中,堂而皇之戴上“教授”、“專家”等稱號。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各個高校,尤其是一些掌握重要政治資本的官員成為高校中的“博導”、“教授”等,他們其中有些人甚至毫無學術水平可言,這對學生也是極其不負責任的。還有些掌握政治經濟資本的官員等在大學中“混”文憑的現象亦是屢見不鮮。這些現象大大損毀了“專家”、“大學”、“教授”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與地位。
5.學術評審、鑒定等過程中的腐敗
學術評審、鑒定等過程中的腐敗是指在學術項目審批、評
定,學位授予,職稱評定等過程中存在不遵循規則,靠“權力”、“錢財”、“關系”而獲得學術機會權利的行為。如學位論文、學位答辯和授予中的腐敗。現在畢業論文、學位論文抄襲剽竊的學生不是少數,但評審和答辯未獲通過、因論文質量而未獲得學位的卻非常少。這主要是因為評審論文者都是圈內人,答辯委員與學生所在的學術機構、導師有十分密切、互惠的關系。又如,現在的課題申請、項目的審批、經費的劃撥通過利用政治經濟等利益關系而獲得的現象普遍存在,所以“跑課題”、“拉項目”等流行于學術界。再如,學術成果的評審中存在的“學霸”、“黨同伐異”等不公正現象,當前的一些成果獎項評定存在嚴重的“學霸”現象,或是“權力”獲得,甚至是“錢學”交易行為,這嚴重擾亂了學術界的公平競爭規則。
二 學術腐敗的成果與原因
學術腐敗,無疑給了治學道德、大學精神重重一擊。正如唐納德·肯尼迪指出的“大學與公眾間的關系主要依賴于相互間的信任,或許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造假被認為是學術研究中最不可原諒的錯誤”、“一旦在學術追求中摻雜有個人利益、貪婪或虛偽,就會嚴重威脅到人們對學術價值的信任?!?/p>
學術腐敗不僅僅是對治學道德的踐踏,更是對大學精神的摧殘。學術腐敗不僅僅是讓公眾對學術、對專家、對大學的不信任與失望,更重要的是對民族未來人才的坑害。我們一直強調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實際證明了什么,不是資金的不足,不是國際化不夠,不是師資不好,而是我們的大學缺乏一流大學的“靈魂”,缺乏“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的精神。筆者認為,大學精神的核心是探索精神與責任意識。大學培養出的人才應具備這種精神與意識,探索是對科學真理、對所從事事業的無限探索,體現的是一種職業精神,只有具備探索精神,才能有創新和創造。治學也是這樣,要有探索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責任體現的是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以及對整個人類的責任;體現的是公民意識和社會情感。人才只有具備了責任意識,才能真正投身實踐、投身事業,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學術腐敗的猖獗?
首先是學者自身學術自律的缺乏?!皩W者不應允許自己的研究目標被個人的情感和職業前途利益所損壞,實際上,學者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一定會自尋失敗?!弊鰧W問搞研究,是學者、研究者的職業本職,也要遵守職業道德,而且這種職業承擔著傳承創造知識、創新創造科學技術,培養人才的崇高職責,需要極高的職業自律、學術自覺。
其次是學術評價體制的導向。目前的學術體制還存在不少缺陷,整個學術評價體系尚未健全、完善,多采取簡單的量化標準作為評價標準。如根據教師發表的論文多少和主持的課題多少作為業績考核和科研評價的主要標準,許多高校都規定教師在某一考核期內要發表多少篇論文、出版多少部著作、主持多少個科研項目、拿到多少科研經費。教師論文和課題的質量往往由所發表期刊的級別和所立項部門單位的級別來確定,同時將這些指標和職稱、津貼、崗位、住房、獎勵掛鉤。應該說,目前這種科研成果的量化評價方式,在激勵教師的科研積極性,促進學術發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這種采用簡單數字量化的管理模式和形式主義的操作方法具有很大的負面效應,它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學術浮躁現象的滋長,使科研人員在這一指揮棒下養成急功近利的心態,學術腐敗也因此產生。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教育、社會環境的功利主義影響。大學職能經歷了從初始的純粹教學到教學與科研并重,再到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的三位一體,逐漸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的“中心”,尤其是伴隨著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展,大學被賦予了更多的職能,成為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我國的大學也不例外,尤其是在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背景下,功利主義在整個社會中也有所蔓延。正如我國著名學者楊東平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的教育之體仍處于前現代的狀態,經濟困窘、人才流失的危機并沒有過去,計劃體制、官本位的弊端和政治擠壓依然存在,而商業化的侵蝕對教育的扭曲已經觸目驚心。”
三 學術腐敗的治理對策
學術腐敗已經使大學、學者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地位等造成了極大的負面效應,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亟待從思想、制度等方面進行規范。筆者認為,今后要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
第一,加強學術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學術研究者的自律意識。高校作為學術研究的重要場所,在高校中對師生、科研人員進行學術思想道德教育是極其必要的。首先要讓師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學術腐敗的極大危害,提高自身的學術自律自覺性,堅決反對學術腐敗,從自身做起。培養他們尊崇科學真理、求真務實、勇于創新、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與學術精神。
第二,轉變學術評價機制,建立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學術評價體系。學術評價機制的導向會直接影響研究者的學術活動傾向,目前的定量評價體制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學術科研人員低質多量的學術追求。有些人甚至為了職稱評定、待遇福利等個人利益通過“交易”實現自己的目標。因此,改變傳統的量化評價模式勢在必行。那么怎樣進行“質”、“性”的評價,怎樣建立運行這樣一套體制,尚需研究探索。
第三,制訂合理的學術監督與獎懲機制。像政治監督一樣,學術監督對于維護治學道德,維護大學精神也是至關重要的,如可成立專門的監督機構,監督規章制度,對學術活動、學術評價進行監督,并可以建立合理的獎懲制度,尤其是對于那些學術腐敗的行為堅決打擊懲罰。
第四,制定相關政策規定,抵制不良風氣。正如楊東平教授所指出的“大學里運行著官、學、商三種功能、目標完全不同的機制”,對于如何減弱政治權力對學術權力的滲透,社會商業氣息對學術研究的過度腐蝕,防止學術淪為政治經濟的附庸,這值得我們探索一套制度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有效遏制學術浮躁與學術腐敗。
在如今學術腐敗如此猖獗的情形下,無疑是對治學道德的踐踏,對大學精神的摧殘。只有有效遏制學術腐敗,摒棄治學功利思想,才能維護治學道德,維護大學精神。在我國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背景下,大學精神和制度的建設比資金更重要。只有重塑治學道德,守護大學精神家園,才能讓諸多知識分子釋放心靈與思想的枷鎖,創造出新鮮知識,探索出科學真理,發明出先進技術。這樣我們的科技才能真正領先,我們的國家才能真正強大,我們的大學才能真正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培養出一流人才。
參考文獻
[1]〔美〕唐納德·肯尼迪.學術責任(閻鳳橋等譯)[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2]楊東平.大學精神[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