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美國軍事院校任職教育培訓體系為研究對象,從培訓理念、院校體系結構、培訓類別等方面總結歸納了美國軍事院校任職教育的培訓體系,并分析了其主要特點。從相對靜止的狀態中橫向研究和比較新軍事變革形勢下、美國軍校任職教育培訓體系與我國的異同點,通過對比分析得出可供我國軍事院校任職教育發展借鑒的訓練模式和方法。
【關鍵詞】軍事院校 任職教育 培訓體系
【中圖分類號】E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019-02
第十五次全軍院校會議提出“建立完善以崗位任職教育為主體、崗位任職教育與生長干部學歷教育相對分離、軍事特色鮮明的新型院校體系”的重大戰略決策。十五次院校會議后,軍隊院校教育開始從以學歷教育為主向以任職教育為主轉變。這一轉變促使培訓體系、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等發生一系列有別于學歷教育的深刻變化,需要解決一系列新矛盾、新問題。其中培訓體系是任職教育得以有效開展的基石,研究和探索任職教育中培訓體系的構成尤為重要。
目前,很多人對軍事任職教育還存在認識不清、定位不準,那么面對世界新軍事變革浪潮,軍事任職教育不能等、靠、要,必須抓住機遇,迎頭趕上。美軍在實施任職教育培訓方面起步較早、培訓體系劃分較為明確,建章立制較為完善。研究和分析美國軍事院校任職教育培訓體系,借鑒其任職教育的主要做法,對我軍任職教育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一 中美軍事院校任職教育培訓理念對比
美國軍事院校根據軍隊建設和戰爭的需要,來確定任職教育的目標,并且根據現代戰爭的發展不斷調整和完善軍事人才的培訓目標,以適應其崗位任職的需要。美國的軍事人才培訓體制基本與軍官生長、任職和晉升環環相扣,緊密銜接。美軍規定,軍官的學歷教育在軍隊院校或地方高校完成后,都要進入任職教育院校進行崗位任職培訓。而且每晉升一次職位都要經過院校的相應培訓,做到“先訓后晉,晉訓結合,不訓不晉”。美軍軍官職務的每一次變動,軍銜的每一級晉升,不僅要求相應的資歷、經驗、功績,而其必須接受規定的任職培訓。
我國軍事院校任職教育是按照崗位任職資格和條件的要求,為使培養對象獲得從事某一特定崗位工作所需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區分不同的職級層次和崗位類別進行的專業教育培訓。為適應武器裝備發展和知識不斷更新的新形勢,第十五次全軍院校會議明確指出,對指揮軍官實施以排、團、軍三級為重點的逐級培訓。“先訓后用、不訓不用、訓用一致”成為我軍干部培訓使用的一項基本制度。另外,我軍在組建5所綜合大學的基礎上,對步兵、部分炮兵、裝甲兵以及海軍、空軍和二炮等軍兵種本科層次初級指揮生長干部,實行“學歷教育合訓、任職培訓分流”的組訓方式,較好地解決了初級指揮軍官科學文化教學和崗位任職能力培養存在的突出矛盾。
從任職教育培訓理念方面看,中美有著共同之處,即都將軍官的晉升與任職培訓緊密結合。但從培訓理念落實的實效上講,兩國還有著一定差距。比如“先訓后用、訓用一致”是我軍始終堅持與倡導的干部政策。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仍有落實不到位的現象。有的學員在校學習期間就被安排轉業,有的干部未經本級培訓就提拔使用,這也造成了干部參加院校培訓的積極性不高,有的是部隊派送的“公差”學員,有的求知欲望不強、學習標準不高,只圖培訓經歷,不求能力有所提高。
二 中美任職教育院校體系結構對比
美國對生長軍官的培養采用“兩段制”,即先完成地方普通大學本科的學歷教育,獲得軍官任命,再接受初級職業軍事教育及更高級別的軍事教育。在美國承擔大學本科學歷教育任務的軍事院校不承擔初級職業軍事教育任務。各級職業軍事教育院校不承擔學歷教育任務,只講授軍事知識、技能。美國各軍種的生長軍官的大學本科學歷教育都是在軍官學校、地方大學后備軍官訓練團完成的。在完成學歷教育后,獲得理工文科學位,并獲得軍官任命,然后再到各兵種專業技術院校接受初級職業軍事教育。畢業后,擔任某一具體職務。美國現有軍事院校(訓練中心)113所,其中擔負學歷教育的院校,只有4所軍種軍官學校和三軍醫科大學、海軍研究生院、空軍技術學院等7所,其余106所均為任職教育院校,占院校總數的93.8%。
第十五次全軍院校工作會議建立起了新型的院校體系,按照培訓的任務,把軍隊院校分為兩大類:學歷教育院校和任職教育院校。任職教育院校主要是指以實施任職教育為主的院校。第十五次全軍院校會議以后,軍隊院校總數由82所調整為67所,其中學歷教育院校22所,包括綜合大學5所和單科院校17所;任職教育院校45所,其中高級1所、中級18所、初級22所和士官院校4所。任職教育院校占院校總數的67%。目前,我軍的這些任職院校中有不少集學歷教育與任職教育為一體,融中級培訓與初級培訓于一身,有的仍包含全日制大學本科學歷教育。應該說我軍目前的任職教育院校體系設置還不夠合理。而且在現有的軍官培訓院校中,初中級院校偏多,高級院校少,三級教育機構的比例不夠協調,不符合軍官發展的需求規律。同時,院校屬性的確定缺乏科學性,造成課程設置較隨意和培訓層次難以銜接的問題。我軍要建立合理的任職教育體系,就要在現有的教育資源條件下,搞好全軍院校體系的頂層設計,充分考慮任職崗位需求的三級教育層次,按照軍官職業發展的需求確定不同級別院校的數量結構,調整院校任務、目標和教學內容,根據培訓任務重新確定軍隊任職教育機構的屬性。
三 中美任職教育培訓類別對比
美國軍事院校任職教育分為初、中、高三個級別,在軍人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分別進行,與軍人的職務、級別相對應。初級軍事任職教育以本兵種排、連級軍官培訓為主,兼顧營、旅級軍官和準尉、士官、士兵。初級職業教育院校的任務是對新任命的軍官進行擔任排級職務的兵種專業技術訓練,對在職的中、上尉軍官和少數軍官進行晉升連級職務前的進修和專業技術提高訓練。學制一般一年以下,個別復雜專業可達兩年。中級軍事任職教育以本軍種營(團)、旅級軍官為主,兼顧其他軍種軍官和連、師級軍官和中級文職官員。美國軍隊的中級任職教育的任務主要是培訓本軍種的中級指揮參謀軍官,對本軍種的少校、中校級軍官進行晉升前的部隊指揮與參謀業務訓練。高級軍事任職教育以各軍種師、軍級軍官為主,兼顧軍以上軍官和高級文職官員和其他國家相同級別的軍官、文官。美軍高級職業軍事教育的任務是培訓國家與軍隊的高級指揮、參謀、決策與領導人才。對各軍種的中校、上校級軍官以及相應級別的政府官員進行晉升前的指揮、領導、管理、決策方面的訓練。學制都較短,為幾天至幾個月。
我國指揮軍官和專業技術軍官的培訓,分別在指揮院校和專業技術院校完成。指揮院校實行初、中、高三級培訓體制,分別培訓排、團、軍職指揮軍官。初級指揮院校,培訓初級指揮軍官,即各類排職軍官。對入校的青年學生和優秀士兵,按中專、大學專科、大學本科三個教育層次,實施系統的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完成從青年學生或優秀士兵向合格軍官的轉變。學制分別為二年、三年、四年。中級指揮院校,培訓團職指揮軍官及相應參謀人員。對入學的、經初級指揮院校培訓的營職軍官,實施進修性專業教育,學制1~2年。高級指揮院校,即國防大學、培訓集團軍(軍)職以上指揮軍官及高級參謀人員。招收經中級指揮院校培訓的陸軍、海軍、空軍師、旅職指揮軍官,實施高層次的軍事、政治、后勤綜合教育,學制1年以內。
專業技術院校,分中等和高等兩類。按照中專、大學專科、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五個層次,培訓專業技術軍官和文職干部。中專、大學專科、大學本科招收高中畢業文化程度的優秀士兵和青年學生及部分軍官,實施系統的基礎教育,學制2~6年,分別完成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及相應職務的基礎訓練,畢業后擔任各類技術使用、裝備維修和醫務軍官及文職干部。專業技術院校的研究生教育,招收具有學士和碩士學位的部隊和地方專業人員,學制2~3年,實施高級專門人才的基礎訓練,進行科學研究,培養裝備論證、使用維修高級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高級醫務人員和院校教員。
對比兩國任職教育培訓體系可以發現,盡管我軍實施了崗位任職培訓,但實際上對不同層次、不同級別干部培訓目標的界定不明確、不精細、可操作性不強,各級干部對自身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標準概念比較模糊,不能形成自覺行為。學非所用、訓用脫節、訓練內容重復、目標層次不明顯、缺乏超前性,培訓還在重體能、重經驗的低層次階段徘徊。院校與部隊實際銜接不緊密,培訓質量提升較慢。因此在人才的培養上,要區分不同的層次和職級,制定科學明確的培訓標準,努力培養既懂指揮又懂技術,既懂軍事又懂政治,既有知識又有謀略的復合型軍事人才。
參考文獻
[1]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新世紀美國軍事轉型計劃——美軍轉型“路線圖”文件匯編[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436
[2]王春茅.外軍院校任職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5(1):56~58
[3]王海燕.美軍職業軍事教育體系的特點及啟示[J].軍事問題研究,2010(9):29~32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