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國家對高職教育越來越重視,社會對高職生的知識、能力、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職院校為避免把學生培養成所謂的“工具人”,正逐步將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加強他們的人文內涵。筆者認為在高職人文教育中滲透美育,可以增強人文課程的美感和吸引力,通過引導學生樹立審美意識,進行審美實踐,可以提高高職生的人文內涵,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高職 人文教育 美育 美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021-02
一 高職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高職教育不是純粹的就業教育,如果片面強化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綜合素質的提高,那么高職院校和現代工匠培訓中心沒有兩樣。高職教育的發展需要加強高職生的人文內涵,以此促進高職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1.人文教育的內涵
人文教育,即通過向受教育者傳授人類長期積累的智慧與經驗,即人文知識,喚醒受教育者的人文需要,進而培養他們對自己、他人及環境的人文理解與人文關懷的意識和能力,并最終促使他們理解人生的意義與目的,樹立起高尚的人文理想,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
人文教育并不是一個新話題,人文主義教育最早起源于古希臘,在文藝復興時期空前繁榮并形成一種思想體系,對近代教育史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對現代教育仍有積極影響。“人文”一詞在我國最早見于《周易》,中國古代的“六藝”教育中已有體現人文主義教育,即重視人的心智訓練和情感陶冶。隨著現代文明的不斷推進,人文教育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人文教育的實質就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最終目的,其作用和意義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發展人的身心的各種能力,使人得到更全面的發展,使人成為真正的人并實現人的全面價值。
2.高職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重新認識,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已越來越被各界所重視。但是,高職教育也走了一段彎路,當前高職院校人文教育中存在諸多問題,既有高職生自身的問題,例如有的在校生更多的是專注于技能學習,而忽視了做人的問題;也有來自高職院校內部的問題。部分高職院校忽視人文素養等綜合素質的培養,片面強調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學習和培養,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的人格無疑是片面的,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的:“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如果在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不注重人文教育必將影響,甚至最終阻礙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有必要加強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人文教育在大學教育中具有基礎性地位,人文教育強調基礎性教育與專業性教育的一體性,加強人文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素質、掌握職業技能是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在整體素質上,高職生相對于其他普通高校學生來說存在一定差距,對于高職生而言,有必要提高認識,健全和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既要著力提高專業知識,又要注重吸收人文精神,充分理解人生的意義;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務必轉變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方案,改變重專業、輕素質的局面,走出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否則我們的專業教育將很難實現,也就更談不上高職教育的成功。高職院校要積極探索,通過加強人文教育,改善人文氛圍,從根本上體現教育的本質,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合格人才。
二 增強高職人文教育的實效性:進行美育滲透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人文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審美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從而培養出具有良好品質且身心和諧的人。進行美育滲透就是將審美教育滲透到高職人文教育各個方面和環節,對其進行美的感知與教育,加強和改進人文教育,從而增強高職人文教育的實效性。
1.通過精選人文課程滲透審美教育
人文素養課程的建設應納入高職內涵建設的范疇,這是人文課程滲透審美教育的前提。精神源于知識,修養源于知識,人文素質課程的設置是要拓寬學生的人文知識視野,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主要包括文、史、哲、藝等人文學科,當前高職院校的主要做法是將人文素質課作為選修課,但由于各方面條件限制,普遍課時少且選修內容有限。如何有針對性地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陶冶高尚的人文情操、感受高雅的人文空間,并內化為學生的一種美好的品質呢?關鍵在于精選人文素質課程。例如,有的高職院校開設各類藝術選修課來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和審美能力,課程內容涉及音樂欣賞、美術欣賞,還有舞蹈、影視、文學、書法、攝影、建筑等多種藝術門類。由于教學目標及課時所限,在高職教育教學中設置過多的人文課程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各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的實際和特色,積極開發相關具有審美內涵的人文課程,將人文教育與美育有機結合,通過課程教學的有效開展,讓學生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提升高職生的文化品位。在精選人文素質課程的同時,還要給予課時的保障。例如,我院主要開設了《普通話》(20課時)、《成才與素質》(24課時)、《文學欣賞與寫作》(20課時)、《職場交流與藝術表達》(20課時)等人文選修課,內容包括語言美、素質美、文學美、職場美等方面,體現了教育的人文價值和審美內涵。
2.通過人文課程教師滲透審美教育
教師在教學中主導作用,進行美育滲透的任務主要由教師來完成。一名優秀的教師除了授業解惑外,還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審美觀念等影響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由于高職院校在進行師資隊伍建設時,偏重于專業課教師,因此人文課程教師隊伍力量相對薄弱。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各高職院校要加大人文教育的投入,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對現有人文課程教師進行培訓、再提高;其次,人文課程教師要加強學習,完善自身人文知識結構,懂得美育的基本理論,在人文知識傳授過程中能運用美育思想進行教學,激發高職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只有人文課程教師的美育素質和能力提高了,才能保證有效進行美育滲透,才能保證高質量的人文教學效果。
3.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滲透審美教育
高職人文教育常常只注重課堂、注重教,過于形式化,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人文教育是一個實踐人文精神的過程,不能“就知識而講知識”,要遵循“美的規律”,如果照本宣科,勢必吸引不了學生,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這就要求人文課程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重點要加強美育滲透。首先,人文課程教師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要善于把本門課程內容的美提煉出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過程,即一個感受美的過程,從而發掘本課程的價值和意義。其次,人文教學過程中的美育滲透表現在教學設計上,一是做好教學導入,精心設計教學語言和教學形式,借助得體的肢體語言(目光、表情、手勢、姿勢、態度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明確本堂課要學的內容;二是營造美的教學氛圍,教室就是一個舞臺,舞臺的每一個細節都應該具有審美元素,教師要將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效開展教、學雙向交流,培養學生美的意識,形成美的課堂教學。再次,加大美育實踐的力度,從單一的理論教學中走出來,通過富有審美內涵的教學活動,增強人文學科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學生自覺研修人文學科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樹立審美意識,進行審美實踐和創美實踐,從而提高高職生的綜合素質,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三 結束語
市場經濟的一些錯誤思潮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負面影響,人文精神已成為稀缺資源,這在大學校園及其他許多領域都是這樣,各高職院校都在積極嘗試改變這種現狀,把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到基礎性的位置來落實。實踐證明,美育是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徑之一,對于提高高職生的人文內涵具有促進作用,美育滲透能增強人文教育的實效性,因此有必要全方位地在高職人文教育中進行美育滲透,讓學生學會做事的同時學會做人、明辨善惡美丑,這有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玉秋.高等職業教育中加強人文精神培養的再思考[J].東方企業文化,2012(3)
[2]魏宏霞.高職教育中的美育滲透[J].遼寧高職學報,2005(12)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