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的進步為網絡教育的革新提供了成長環境,Coursera作為當今網絡教育Web 2.0的典范打破了傳統網絡學院的教學和運作模式,其所具有的高效、平等、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和特點為網絡教育帶來了一場新的革命。
【關鍵詞】網絡教育 革命 啟示 Coursera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025-02
一 Coursera網絡教育的概述及其特點
1.Coursera網絡教育2.0的概述
Coursera是一個新興的在線教育平臺,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兩名電腦科學家達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和安德魯·恩格(Andrew Ng)創辦。已同33所世界頂級名校建立虛擬大學社區,至今提供18個學科的198門課程供學生選擇,在其推出僅4個月的時間里,注冊學生人數就達到100萬。目前,Coursera學生遍及196個國家,其中美國學生人數達到38.5萬,其中我國學生數量達到4100人,約占總人數的4%。未來Coursera網絡教育計劃將與更多的大學合作,提供更加多樣、寬泛的課程選擇,未來幾年將計劃在全世界范圍內再吸引幾百萬的學生。
2.Coursera網絡教育2.0的特點
Coursera領銜的網絡教育革命幫助Web 2.0打破了傳統的網絡學校的學習方式。將利用電子郵件、網上練習、學分授予、討論小組等新一代互聯網技術構成的網絡Web 2.0技術為網絡教育帶來革新。在吉姆·昆尼(Jim Cuene)看來,Web 2.0時代更像是一個應用程序而非我們所看到的傳統網頁。
從技術層面看Coursera所采用的網絡2.0平臺與傳統的1.0運行模式相比主要有以下特征:(1)傳統網絡大學是以閉合式的,教學課程是被設定好的,Web 2.0的平臺對于用戶來說是開放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行程聚合點的社群。(2)傳統網絡大學在網絡教育的模式只讀,Coursera的Web 2.0則是讀、寫和與貢獻。(3)傳統網絡大學的學生交流方式是靜態的,Coursera的是動態的,交互式的。(4)傳統網絡教育在網頁平臺是只有網頁編寫者設計的,Coursera網絡平臺則是任何人都可以創建內容。
此外,從教學系統要素的視角看,與傳統網絡學院相比,Coursera具有以下顯著特征:第一,教學環境方面,一般網絡課程僅為教學視頻,Coursera課程平臺還包括課程大綱、作業計劃、學習資料等。第二,教育方式方面,一般網絡課程以教師傳授為主,Coursera課程平臺以師生、生生間的雙向互動方式為主。第三,教育過程中方面,一般網絡課程是根據教學計劃完成教學內容,Coursera則以教學大綱為核心,根據學生、教師的反饋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方式。第四,在教育媒體方面,一般網絡課程是以播放視頻錄像為主,兼有少量的PPT演示,而Coursera建立專業網絡課程的可視化頁面,針對網絡課程的特點設計。總之,以Coursera代表的網絡2.0技術,為網絡教育帶來了一場革命,正如喬治亞理工大學21世紀大學中心主任理查德·德米羅(Richard A.Demillo)說:“這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事物,但是這種網絡課程實驗的潛在利益是巨大的,因此我很難想象哪個研究性大學不愿意參與進來。”“這無異于一場海嘯”。
二 Coursera網絡課程的教育性作用與意義
1.教育效率與平等的杠桿
平衡與效率是教育過程選擇的價值取向,在教育過程中起到引導作用。高等教育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徘徊于兩個價值觀之間。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的過程中出現的教育質量降低、教學資源缺乏、教育功利性突出是當前高等教育系統亟須解決的問題。教育過程的效率與平等之間仍缺少實現的途徑。Coursera作為網絡教育平臺,面向社會為社會提供免費、高質量的教育課程,滿足各種人群對不同專業課程的需求,為各階層人群提供優秀教育資源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營造公平的學習環境,為實現人們的人生理想搭建平臺。另外,Coursera遵循教育規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在Coursera的每門課程中,每周設計4~6個類似的教學演示視頻,每個視頻都控制在10~25分鐘。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般情況下,學生的注意力根據教師講課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開始上課時的10分鐘內,學生的注意力逐步增強,中間10~25分鐘學生的注意力為理想的穩定、高效狀態,之后注意力將開始分散、下降,整個學生的注意力成梯形結構。
2.學校與課程設置的多元化
學校、教師、學生、課程的多樣化促使Coursera具有多元化的特點。一個教育環境是一元的,那么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只能任由一元環境所控制。Coursera的在線課程數量已經達到124門,課程的學科領域涉及人文、藝術、科技、工程,集中了多所優秀大學的精品課程,可以說Coursera是聚集世界一流大學經典課程于一體的多元化綜合性虛擬大學。Coursera不斷營造多元化的學習環境和文化氛圍。盡管大部分課程由英語講授,但是Coursera不斷吸引非英語國家的著名大學參與,現在已經有以中文、西班牙語教授的專業課程。如科勒表示將通過“開設法語課程的洛桑聯邦理工學院,使我們能夠吸引非洲一半地區的學生”。在專業設置上,除了原有的計算機科學、數學和工程學課程外,還將擴展進入醫學、詩歌和歷史等領域。
3.實施有效的教育約束
Coursera通過每周作業對選擇課程的學生實施一定的“教育約束”。教育過程的種種約束是客觀存在的,教育作為社會的亞單元,同樣不能擺脫社會控制的特征,脫離約束的教育是不存在的。盡管Coursera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學生選擇學習進度和學習課程的權利。但為保證學生學習的效果和質量,Coursera的課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一定約束。每周Cousrsera平臺都要通過E-mail為學生發送所選課程的小測試,學生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根據作業測試題目的不同,采用的評價方式也有所差異。例如,部分題目交由系統判分,而一些主觀題則由上課的學生交換改批。從由教師—學生單一的約束轉變成教育—學生、學生—學生立體式的互動環節,有利于在虛擬的學習環境下發揮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持續性。
4.立體式的評價方式
Coursera課程的評價方式各有不同。在線教育缺少來自師生間直接交流與互動,因此保持學生學習的持續性、保證較高的評價質量是達到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Coursera教育平臺根據課程的特點實施多樣的評價學習效果的方式。例如introduction to Genetics and Evlution的作業是只通過小測試(Quizs);Computing for Data Analysis,要完成并運行test腳本,作業是看文獻然后寫課程論文,采用選課同學互相同行評議的方式,就是說作為參與者,必須要按時提交論文,評價完其他學生的作業或論文后才能得到完整的分數。可見,Coursera重視評價動態過程,強調學生知識建構與塑造的過程,學生不僅是被評者也是“裁判員”,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與評價有益于他們之間的學習和交流,同時也鞏固了所學知識的基礎,拓寬了學習的范圍。
三 Coursera網絡課程對我國網絡課程的啟示
目前,我國網絡課程基本介于網絡1.0和2.0之間,我國網絡課程的源起大多依附在大學的網絡學院,作為高等教育系統的分支教學課程的補充。因此,Coursera是網絡課程2.0的精品和典范,其課程設置、運作模式為我國發展網絡2.0提供了有效的借鑒。
1.重視教育規律,提高學習效率
我國大學網絡課程多為網絡學院的在線課程。授課時間基本在40分鐘左右,與大學教學時長相仿,網絡教學過程中缺少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教師無法反饋出學生的課堂學習反映,學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能集中,影響學生聽課的質量和學習的效率。我國網絡課程在設計的過程中應遵循學生學習規律,科學的教學方法,科學搭建和設計在線課程平臺,如可以把一段時間較長的課程分割為10~20分鐘左右的微課程,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奠定基礎。
2.情境導入式互動,增強課堂的教學質量
搭建立體化教學、交流平臺,促進師生間的溝通。目前,我國網絡課程基本是將已經錄制好的視頻、音頻上傳到網上,一套課程視頻或資料長期不變的情況較為普遍。課程大部分是過去發布式的,有的課程沒有相應的大綱。隨著網絡課程的升級,立體式的授課方式將成為新型網絡課程的主要特點。我國網絡課程應調整教學課件保留時間,在完成規定的課程后應根據學生、教師的反饋修改課程視頻及相關資料,與現實中的大學課程教學形式一樣實現同步化。另外應加強專業化的網絡課程設置、網絡界面的設計的更新改造,增強頁面的視覺效果,打造專業化的網絡教育平臺。對于任課教師而言,授課前應根據學生的水平,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大綱,組織教學內容。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定期對在線課程進行更新和調整。
3.多元化評價方式,增進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
評價不僅對學習結果,評價的過程更是再學習和再認知。我國網絡課程的評價方式多通過文本提交的形式進行師生評價。這種范式不利于學生之間的溝通和師生之間的交流。我國網絡課程教學、評價的過程應積極采用學生自評和他評的方式。通過網絡社區定期組織小測試,鼓勵學生互評從而促進相互交流與溝通,提倡建立生生間的評價平臺和措施。根據不同專業課程的性質,設立師生、生生評價方式的比例。對主觀類課程或題目應鼓勵學生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完成測試,充分利用網絡課程交流平臺,加強虛擬學習社區建設,發揮社交網絡的交互屬性,激發學生間的互幫互學,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想法,進而保障教與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外灘畫報.在線教育公司Coursera:互聯網上的免費大學[EB/OL].http://tech.sina.com.cn/i/2012-09-20/10
147638165.shtml
[2]林君芬、余勝泉.關于我國網絡課程現狀與問題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01(1):56
[3]周浩波.教育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72、20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