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察哈爾蒙古族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集中體現。本文將從“翻譯功能論”和“交際翻譯論”出發,以察哈爾蒙古族為例,對蒙古族飲食、服飾用語的現有譯文、翻譯方法進行探討,并提出可行性建議,旨在引起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對民族文化英譯問題的重視,早日實現民族文化翻譯的規范化。
【關鍵詞】察哈爾蒙古族文化 飲食 服飾 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038-02
一 探究背景
蒙古族是一個勤勞智慧、思想開放、善于學習、勇于探索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為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察哈爾文化是蒙元文化的集中體現,流傳至今的飲食、服飾文化極具地域和民族特色,是草原文化的絢麗瑰寶。
“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深化改革開放”,內蒙古致力于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的背景下,規范翻譯蒙古族飲食、服飾的用語,加強蒙古族文化的對外宣傳迫在眉睫。對察哈爾蒙古族文化的規范化英譯,有利于促進蒙古族文化的對外傳播與推廣,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曾對翻譯規范和原則做過探討和研究。著名的德國翻譯家凱瑟琳娜·萊斯、費米爾、諾德等提出了“翻譯功能論”。他們認為,翻譯方法和策略必須由譯文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翻譯時參照系應當是譯文在譯語文化中所預期達到的一種或幾種交際功能。這為特定語境下對譯文進行調整甚至改寫提供了標準,是對傳統“等值觀”翻譯理論的一項重大突破和補充。英國著名語言學教授彼得·紐馬克在《翻譯教程》中提出了“交際翻譯理論”,倡導更注重譯文的讀者對象,譯文要符合譯語規范。此外,國外對蒙古族民族典籍《蒙古秘史》的翻譯也取得了可觀成就。20世紀60年代,英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阿瑟·韋利根據漢語總譯翻譯了《蒙古秘史》的故事部分,并將譯文收入《蒙古秘史及其他》一書,由George Allen Unwin出版社出版。盡管韋利采取了摘譯的方式,對部分故事情節取精去繁,但是其譯文流暢生動、貼切自然,在文學性和藝術性的追求方面造詣頗深,對《蒙古秘史》在西方的傳播和其后的英譯本都產生了一定影響。
國內在此領域也有相關研究。內蒙古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陳亞杰和副教授王新在《目的論視角下少數民族特色詞匯翻譯》一文中,從“翻譯目的論”的視角出發,對現行音譯、意譯、直譯和移譯等翻譯策略用于翻譯蒙古族特色文化詞匯進行了探討,主張博眾家之長,采用中和翻譯策略,以達到弘揚民族文化和跨文化交際的目的。這一理論對研究蒙古族飲食、服飾的翻譯規范提供了直接指導。黑龍江大學碩士楊波在“翻譯目的論指導下的食品包裝英譯”一文中,利用“目的論”等相關理論的指導,研究不同文本類型下的翻譯策略,歸納出適合食品包裝英譯的一套翻譯程序,為研究蒙古族食品的英譯提供了參考。
三 英譯現狀
盡管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蒙古族飲食、服飾的用語英譯研究橫跨民族學和翻譯學,尚未形成體系,因而長期處于一個被忽略的學科邊緣地帶。
目前,部分以察哈爾為主的蒙古族飲食、服飾用語的英譯遵循了“翻譯功能論”和“交際翻譯論”的原則,注重譯文在譯語文化中的交際作用,同時又恰當地體現了蒙古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客觀地反映了蒙古族文化的地域性和多元性。例如:“察哈爾銀鑲珊瑚婦女頭飾”被譯為“Silver head-dress with coral of Chahaer Mongolian woman”,較為準確全面地傳達出了頭飾的特征、佩戴人群,并對地名采取了音譯的措施,處理較得當。又如,將“立羊形金戒指”譯為“Gold standing-ram-shaped ring inlaid with gem”,就把戒指的形狀、特質形象地描繪了出來。然而,很多譯文存在以下問題:
1.對蒙古族飲食、服飾文化的理解欠缺全面和深入,翻譯詞不達意,造成文化缺失
例如,將“蒙古靴”和“摔跤服”直譯成“mongolian boot”“wrestling dress”不但沒有體現出蒙古族服飾的特色,反而讓外國讀者一頭霧水。實際上,“蒙古靴”特指靴頭上翹、靴體寬大的傳統民靴;“摔跤服”是由袒露胸部的坎肩和寬大的長褲組成的特色工藝服飾。只有熟悉這些民族特色詞匯的文化內涵,才能實現較為理想的翻譯。
2.部分譯文省略不當,沒有清晰地傳達蒙古族獨特的文化氣息
筆者曾深入內蒙古博物館拍攝,發現“黑絨寶石頂立沿帽”被簡單地翻譯為“man’s woolen hat”,顯然忽視了“寶石頂”、“立沿”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細節;“鎏金銅冠”被翻譯為“copper hat”,處理過于簡單;將“琥珀珍珠耳飾”譯為“pair of earrings”,譯文只能說明展品是一對耳環,而沒有反映出“琥珀”“珍珠”這些表明耳環價值的關鍵信息,在以上例子中,觀光者無法通過譯文捕捉到蒙古族文化元素,更無法充分理解蒙古族文化的內涵。
3.有些譯文甚至張冠李戴,不能保留源語的文化元素,且大大降低了譯語的可讀性
如:有些餐館將“手抓羊肉”翻譯為“hand-grasp mutton”,將源語生搬硬套,不符合英語慣用法,而且很難使外國顧客聯想到獨具游牧民族特色的肉味鮮美、色香俱全的羊肉。
四 翻譯規范探討
筆者認為,民族飲食、服飾的英譯應立足于文化本位,并注重跨文化理解。在英譯過程中飲食、服飾等專有名詞不可隨意刪減,要靈活運用音譯法、直譯法、意譯法、加注法等翻譯技巧,適度創新,力爭正確、規范地翻譯蒙古族飲食、服飾用語,在文化傳播中不失民族文化精髓。
五 結束語
在“翻譯功能論”和“交際翻譯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借鑒和學習國內外對于飲食、服飾和蒙古族歷史、文化的翻譯研究,積極促進蒙古族飲食、服飾的英譯規范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對于解決當前翻譯不規范引起的諸多問題,落實內蒙古自治區“建設文化大區”的政策,促進對外旅游業的發展,弘揚和傳播民族文化,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Nord,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Reiss,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Waley,Arthur.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and Other Pieces[M]. London:George Allen Unwin Ltd. 1963
[4]克里斯蒂安·諾德.目的性行為:析功能翻譯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李彥.功能主義下翻譯過程的建構[D].廈門大學,2007
[6]納森.察哈爾民俗文化[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9
[7]烏云巴圖、格根莎日.蒙古族服飾文化[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8]阿拉坦寶力格、馮雪琴、劉兆和.蒙古民族文物圖鑒:蒙古民族飲食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