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職業教育不僅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特殊專業技能的技術人,更應指導和幫助學生由技術人轉變為職業人和社會人。高素質的職業人和社會人必須具備與人溝通、協調的社會能力和獨立思考分析的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又稱為非專業能力。五年制高職學生的非專業能力可以通過公益實踐課這個平臺來系統地培養和提高。
【關鍵詞】高職 五年制 非專業能力 公益實踐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039-02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高等教育培養的是直接面向企業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職業能力則成為衡量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最重要的指標。
一 職業能力的內涵
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專業能力一般是指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項能力等與職業直接相關的基礎能力,是職業活動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專業能力是在特定方法引導下,有目的、合理地利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獨立地解決專業問題并評價其成果的能力,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對勞動生產工具的認識和使用等,強調其應用性、針對性。方法能力包括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決策能力、獲取信息能力、繼續學習能力、獨立制訂計劃的能力等,強調合理性、邏輯性、創新性。社會能力是經歷和構建社會關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獻與沖突,并負責任地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它是指與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社會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發展能力,它是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特別是在一個開放的社會生活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社會能力包括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適應社會能力、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強調對社會的適應性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在職業能力所涵蓋的三方面能力中,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屬于通用能力,又稱為非專業能力。職業活動不是一個單一的專業范疇而是一個包含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的整體的范疇。因此培養高素質、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職業人、社會人才是職業教育最終的培養目標。
二 五年制高職職業能力培養現狀
五年制高職教育作為高職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也是教育的重要類型之一。五年制高職教育將中職、高職兩個階段的教育融會貫通,形成了中、高職一體的五年一貫制教育模式。五年制教育階段處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時期,學生的可塑性強,有效教學時間長,為系統地培養學生職業綜合能力提供了有利條件。目前五年制高職職業能力培養現狀如下:
1.重視專業能力培養,忽視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教育
目前高等職業教育中,針對專業能力的培養建立了較完善的教學體系和評價指標。工學結合的專業課程、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形成了完善的專業能力教學體系。專業能力易展現、可評估的特點,也使得大多數學校建立了完整的、合理的評價標準。與專業能力相比,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在高職五年制教育中相對比較欠缺,缺少完善的教學體系和合理的評價標準。五年制高職教育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課程主要體現在文化基礎課和德育課中。五年制高職學生的生源特點和原有的文化基礎使得學生對文化基礎課和德育課的重視程度不夠,而專業課程中,雖然提出了對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目標,但由于缺少相應的評價體系、缺少相關的方法指導,使得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停留在紙面上,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
2.適應工作崗位快,但發展潛力不足
針對五年制高職畢業生的職業能力評價調查顯示:五年制高職學生在入職初期,顯示出較強的動手能力,也能很快適應崗位工作,這主要是由于五年制高職生經歷了多年的職業教育。多年的學習企業知識以及教學中長時間的技能培養剛好滿足了企業對入職員工的要求。但經過半年到一年的適應后,五年高職學生發展潛力不足的劣勢就顯現出來了。與三年高職和相關專業的本科學生相比,學生的非專業能力,如分析思維能力、繼續學習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處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的不足。
三 公益實踐課程與非專業能力培養(課程設計與管理)
1.公益實踐課程的基本情況
公益實踐課程的課程性質是被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的五年制學生必修實踐課。
課程的教學形式分為6個學期,每學期集中1~2周進行。由一名教師主要負責,多名教師輔助管理。學生獨立或分組,在實際工作情境中通過完成實際工作去感受、體會和提高。
課程的內容包括三個模塊(見表1),分別是規范與職責、溝通與協調、決策與思考。
2.公益實踐課程與非專業能力培養的關系
以系部辦公室行政助理為例說明,見表2。
在公益實踐課進行過程中,由一名專職教師負責學生上崗前的培訓和課程的總結,由多名學生實踐崗位的教師負責本崗位學生課程過程中的學習指導、學習管理、課程的考核評價。
3.公益實踐課的非專業能力培養效果
我院已連續6年在五年制高職學生中通過公益實踐課來培養學生的非專業能力,已形成完整的公益實踐課課程體系。通過公益實踐課這個非專業能力培養平臺,五年制學生的非專業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通過各崗位負責教師的指導,學生的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和繼續學習能力提升明顯。學生學會了如何通過思考、分析、制定計劃來完成一項工作任務,學會了如何做事,同時在做事的過程中也提升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了學生認真工作的態度。
參考文獻
[1]鄧澤民、陳慶和、劉文卿.職業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規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3)
[2]張國紅.五年制高職德育現狀與對策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2012(5)
[3]鄭竹.五年制高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J].職業教育研究,2012(9)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