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高校應該從學生入學開始就進行職業指導。本文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特點,分析了校企合作對高職學生開展職業規劃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校企合作中如何有效對高職學生開展職業指導教育,提高職業指導質量,并進行了一些總結和探索,為高職院校開展職業指導教育、就業創業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 職業指導 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054-02
《教育部關于做好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指出,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699萬人,就業形勢更加復雜嚴峻,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部門和普通高等學校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全力以赴做好2013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通知同時提出各高校要提升就業指導課程質量和咨詢指導水平,系統性、個性化地開展就業創業教育指導。對大學生開展就業創業指導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并不僅是為應付目前的大學生就業壓力。各高職院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開設就業指導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但仍存在許多問題,如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不高,就業穩定性不足等問題還很突出。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深度開展校企合作,對學生共同開展職業規劃和就業創業指導工作,提高職業規劃、就業指導質量。
一 校企合作對高職學生開展職業規劃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需求
國外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的學生職業生涯輔導不僅貫穿于學生的成長全過程,還注重和社會、企業的合作,聘請企業專家擔任學生職業生涯輔導顧問,為學生開設如何適應職場需求的課程,將企業管理的知識列入就業指導。如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舉世矚目,并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整個培訓過程是在企業和職業學校進行,以企業培訓為主,企業中的實踐和在職業學校中的理論教學密切結合。德國的雙元制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有利于學生的職業穩定性。我國的校企合作雖然開展時間不長,但已經開始積極地探索。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培養高職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2.高職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有力保證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一個人對其一生中所從事的職業或職務及其相繼歷程的一種預期和計劃,包括一個人一生的學習與成長目標,以及對職業或職務的成就和貢獻期望。高職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工作。現在我們不能再倡導“先就業再擇業”、“騎驢找馬式”的就業模式了。學生在就業、職業發展規劃中應該結合自身的學科專業,走相關的職業發展之路,或者經過自我探索后及早明確方向,另謀他路。這就要求高職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設計中,不能脫離社會需求、脫離企業崗位要求。通過校企合作,企業文化進校園,企業理念進課堂,學生盡早接觸企業文化,了解企業需求,才能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才能讓學生少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多一份腳踏實地的職業謀劃。
3.企業自身生存發展的需求
由于我國各地區高職院校的發展不平衡,政府支持性政策和資金的缺乏、企業效益的要求和學校辦學能力等多方面的不利因素,校企合作形式上表現為形式化、簡單化,校企合作停留在淺層次和松散型的合作探索階段。現在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企業往往招不到合適的人或留不住人。通過對企業的調查走訪發現,90%的企業主反映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的職業穩定性不高,頻繁跳槽現象嚴重。企業反映有些學生沒有長期規劃,為了幾百塊的工資差額就可能跳槽,都希望學校能在這方面加強教育。應該說這是一個常見的社會現象和普遍問題,也需要企業參與對學生進行職業發展指導。企業通過現身說法,告訴學生企業的用人原則及對員工的職業發展規劃,讓學生看到希望,有利于學生樹立與企業同成長共進步的理念,避免短視和盲目行為。
二 校企合作中如何對高職生開展職業指導教育
校企合作開展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件學生、高校、企業三方共贏的好事。將學校育人標準與企業的用人要求相結合,是高職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必由之路。
1.校企結合開展系統化、全程化、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教育
目前,高職教育大多采用“2.5+0.5”或“2+1”模式,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縮短,所以從大學一年級新生入校開始就要進行系統化、全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分階段、有針對性地確立目標任務,以我院采取的模式為例(見圖1)。
大一:職業生涯意識喚醒階段。第一學期開展職業生涯覺醒和自我探索教育,目標是幫助大一新生盡快適應校園學習生活,了解本專業及今后將要從事的職業,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職業觀。第二學期開展外界探索和決策規劃教育,目標是幫助學生了解社會、職場,學會使用SWOT法制訂個人初步的職業生涯規劃。該階段依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實施者以高校教師為主,企業兼職導師為輔。
大二:職業素質養成階段。第一學期開展創業教育,目標是幫助學生了解創業知識、培養創業創新能力。第二學期開展就業指導教育,目標是幫助學生了解就業政策,掌握擇業技巧,做好走向職場的準備。該階段依托大學生創業與就業指導等課程,實施者以高校為主,企業為輔,讓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更清晰的定位。
大三:職業能力提升階段。利用進企業頂崗實習的機會,使自身的專業技能和職場適應能力得到提升,結合實際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做出相應的調整。該階段以企業為主,結合學校老師的個別職業指導,學生能制訂出適合自己的短、中期發展規劃(以5~10年為宜)。
2.校企合作加強職業導師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應成立專門的職業指導服務機構,按照“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和社會化”的“四化”要求,打造一支以“校內專職教師為主、企業兼職導師為輔”的高素質的職業指導師資隊伍。校內專職教師除了從事學生就業工作的老師、輔導員,還要有具備專業背景的專業課教師,這樣對學生的職業指導才能更有針對性。為了提高職業指導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每年都進行培訓,獲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如“職業指導師”、“創業指導師”。借助校企合作的平臺,一是“走出去”,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像專業課教師一樣,要求職業指導教師到企業掛職,熟悉企業文化、人才需求狀況。二是“請進來”,通過從合作企業聘請人力資源專家作為兼職職業指導師,定期開展職業指導、就業指導講座,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企業對勞動者的要求。
3.校企合作優化職業指導教育課程設置,改革教學內容
高校應加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聽取企業意見,并與企業合作編寫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職業規劃教材。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等課程作為必修課納入教學安排。我院從2011年起對所有大二學生開設了大學生創業指導必修課,開設這門課程的初衷不是鼓勵所有學生都去創業,而是對學生開展個性化的職業指導,國家也鼓勵高校學生以創業帶動就業。實施兩年以來,我們對全院學生做過一次抽樣調查,有14.14%的學生專科畢業后會選擇直接創業,55.48%的學生表示先就業有機會再創業,可見學生的創業熱情較高,同時也比較理性。在課堂內容設置方面,學生比較渴望學到的是市場營銷知識、財務知識、團隊管理知識(見圖2),通過調查有利于改進我們的創業指導教育。
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的教學安排方面可以嘗試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將企業文化引入課堂,嘗試按照企業模式進行教學,比如將班級班委任命為公司管理層,引入企業管理考核制度,讓學生感到新奇的同時,還能有利于建立學生的職業認同感。
三 結束語
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將學校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校企合作對高職大學生開展職業指導,能夠提高職業指導質量,提高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并對高職大學生開展職業指導,值得進一步去探索。
參考文獻
[1]劉新少.職業生涯規劃與高職大學生就業[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0(6)
[2]王艷輝.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12(3)
[3]魯昕.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 系統培養高端技能型人 才——在高等職業教育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戰略研究班的講話[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e8a8a
87a168884868762d6b0.html
[4]余祖光.把先進工業文化引進職業院校的校園[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0(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