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國強校,人才是關鍵。高校師資人才培養及建設問題關系到現代大學的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層次的提升及國家發展的戰略要求,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人才的培養和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應從戰略的高度來認識此項工作,確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通過多種途徑,加大師資人才的培養力度,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營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使高校的師資人才培養及建設工作有新的突破,確保高等教育穩定、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關鍵詞】高校 師資人才培養及建設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063-01
一 高校師資人才培養是人才建設工作的基礎
師資人才培養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它是提升高水平大學層次的一條必需途徑,人才建設需要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對高校中青年教師的培養,應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需求進行全方位的培養。現在,國家已經加大了這方面的培養工作力度,例如,國家在自然科學基金方面每年都在加大基金的投入力度,鼓勵更多的中青年科學研究人員更多地投身于科學研究;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方面的項目外,特別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從這個方面來看,國家十分重視中青年特別是青年人的培養,使其培養出更多有創新意識的優秀人才。
在高校日常工作中,人才建設工作應從日常的培養入手,開展多渠道、多途徑的培養工作,從青年教師參加工作開始,就逐漸步入培養的軌道,使青年教師把在過去學習的文化科學知識,轉化到實際工作中,再通過資深專家、學者傳幫帶等方式,使其快速提升和發展,使高校師資人才培養基礎性的工作常態化、固定化。這些人才培養基礎性的工作,是人才建設工作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是人才建設中不可替代的。
二 高校師資人才培養的多種途徑及方式
1.通過助課、教學基本功競賽等形式,提升教學水平
高校中的教學工作是培養大學生的基礎性工作,教學質量的好與壞,關系到大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培養質量。在教學方面,應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工作,例如新教師先助課或以協助和輔助的形式助課,通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和鍛煉,逐漸提高講課的水平和授課能力。
通過開展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提升教學授課水平。在日常工作中,高校教學主管部門應開展教學基本功競賽,推動青年教師的授課水平及能力的提升,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質量,通過這樣的活動,使教師在大賽中得到鍛煉,在大賽中獲得提高,在廣大青年教師中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提升青年教師的上進意識。
2.通過增加科研費用的投入來提升青年教師的科研水平
增加高校的研究經費的投入,是培養師資和提升人才質量的又一途徑,在培養人才方面,學校以及學院層面上,制定相關的政策,來扶持和支持人才的培養,增加對青年教師的培養經費的投入,如專項經費的投入,對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每年提供一定的培養經費;評選有突出成績的青年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等,通過經費的資助和扶持,使人才培養工作更加充分和順暢。
3.通過學術交往等形式來培養和提升人才綜合能力
當今大學的發展與建設,應與國內外的先進文化和各科學領域進行溝通與交流,每年應從學校或者學院(本學科)的層面上,邀請國內外的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和學術研討,通過大量的學術方面的交流與研討,開闊人才培養的學術視野,加強與高水平的學術機構和專家學者的聯系,使本校人才水平快速提升,更快地加入到高水平的行列。
三 師資人才建設的策略
高校師資人才建設是人才強國戰略的主要內容,是國家高層次人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系到高校的發展及高校整體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加強高校師資人才隊伍建設,是高校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要充分認識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積極做好人才建設工作,緊緊抓住人才建設的各個環節,以人才培養為基礎,以高層次人才建設為重點,實現高校人才建設新發展。
1.尊重人才是人才建設的前提
以人為本,人才強校,這是當今高水平大學的辦學理念,是當代大學人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人才建設作為高校的第一要務。尊重人才是高校人才建設的前提,縱觀國內外高校的發展不難看出,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階段都有快速發展的先例,哈佛大學名譽校長陸登庭教授指出:“在大學中,沒有比現在聘用教師更重要。”美國德州奧斯汀大學,原來在美國大學中并不很突出,但新校長上任后,重視引進頂尖人才,然后帶動整個學科的跨越式發展,使得奧斯汀大學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些事例充分說明了人才是學校發展和一切工作的基礎、前途、關鍵和保證。
2.創新人才引進模式,多領域引進高端人才
在高校的人才建設工作中,除人才的培養外,還要從學科發展、專業設置、團隊建設等諸多方面考慮,不拘形式,廣招天下有識之士,還要有“三顧茅廬”的精神,招納高水平、高層次人才,從而打造高水平團隊,在相關科學研究領域,創造高水平研究成果,從而提升高水平大學的層次。
參考文獻
[1]周濟.以人為本,人才強校[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4(2)
[2]曾東紅、郭俊.高校組建創新團隊探索[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6(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