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余華與卡夫卡的相遇成就了中國先鋒文學與西方文學在時代發展和文學發展的雙重背景下的異域精神和文化的契合,是“文學里最動人的相遇”和“文學里最奇妙的經歷”之一。本文梳理了余華對卡夫卡寫作風格借鑒的過程,及對余華與卡夫卡各自的寫作特點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卡夫卡 余華 借鑒 評述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070-01
余華曾經說過:“在我即將淪為文學迷信的殉葬品時,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我把這理解成命運的一次恩賜。”
一 余華對于卡夫卡寫作風格的借鑒
中國讀者真正認識和接受卡夫卡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當時的中國正處在經濟、文藝等各方面的解凍期。這個時期對于人性、人道主義的相關問題探討形成了高潮。“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國當代文學由共名狀態向無名狀態過渡,中國當代的新生作家在整個文學界的極度變革中,步履蹣跚地適應著形勢的發展,作家們為了找到自己的獨特風格而不斷實踐著,余華就是在這個時期遇見了卡夫卡。余華與卡夫卡的相遇成就了中國先鋒文學與西方文學在時代發展和文學發展的雙重背景下的異域精神和文化的契合。
余華在《虛偽的作品》中提到:“當我發現以往那種就事論事的寫作態度只能導致表面的真實以后,我就必須去尋找新的表達方式。尋找的結果使我不再忠誠所描繪事物的形態,我開始使用一種虛偽的形式,這種形式背離了現實世界提供給我的秩序和邏輯,然而卻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實。”卡夫卡的作品為余華的寫作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自此以后,反叛傳統的文學模式和形式成了余華的追求,并且開拓了自己的文學模式。
撇開文學形式,從主題的角度來看,余華也同樣借鑒了卡夫卡的表達主體。卡夫卡是現代文學中最早表達“人的異化”的作家,在他的《變形記》中深刻揭露了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下所遭受的非人待遇,是人性面對生存的一次尷尬和荒誕的處理態度。在余華的作品中,人性異化也是其中的重要主題,他在先鋒時期的作品中描繪了一個充滿暴力和血腥的世界,一反傳統中人與人之間溫情脈脈的面紗,將人的暴力本能發揮到了極致。閱讀余華先鋒時期的作品,幾乎所有的作品都充斥著對人性惡的發現。余華在這些作品的創作中汲取了卡夫卡對于人性的批判這個主題,并將其極端化和夸張化。
二 余華與卡夫卡寫作特點的對比
作家的作品風格往往是結合其本身所處的生存背景構建起來的。生活經歷的不同、性格脾氣的不同、審美情趣的不同,都會影響到作品的創作風格。
1.將自己定位于現代性的動機不同
卡夫卡生活和創作的主要時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當時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時期,商品經濟飛速地發展,機器大生產代替了人類勞動,并把人束縛在機器旁,使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遠,人和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也難以實現。這個時期人們在精神上無所依托,倍感孤獨,同時種族主義和文化的隔膜也在無時無刻地挑戰著人們脆弱的神經。卡夫卡就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背景下,他本人以及他筆下的人物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這個社會背景的影響。
余華的童年和學生時代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過,所以余華在他的大多數作品中都會清楚地鋪敘出小說的時代背景,于宏觀落筆,全景張開,把握人物的命運,在心酸中訴說孤獨,表現強烈的自省精神和批判意識。
二者生活的時代不同,以至于作家將自己定位于現代性的動機不同。卡夫卡走向現代主義,可以說是一種特殊時代下作者的自覺呈現。而余華對于現代主義追求更多的則是對于文學傳統觀念突破的使命感,他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時代下對傳統的反叛和對新形式的自發尋找。
2.精神維度不同
卡夫卡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目睹了各種社會現象后,導致了他的作品中表現的是一種無能為力的危機感。余華的作品記錄的是“文化大革命”這個已經過去的時代,他的創作源于對過去傷痕的回憶和再現。所以這兩位作家在創作時心理產生的消極情緒有很大的區別。卡夫卡生活的時代賦予了他一生都未停止過的恐懼和孤獨感,他所創作的作品是對他當下情感的表述。而余華的作品是對過去歷史的反思和追問,是在整個時代大環境下大眾的集體創傷體驗。
三 結束語
中華文明自古就將“吾日三省吾身”作為君子日常生活的行為準則。到宋代又提出“文以載道”后,中國千百年來的文人志士便將這四個字融入自己的血液中。“文革”后被壓迫十年的創作熱情一下子就迸發出來,各種文學一起登上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文壇。余華在借鑒了卡夫卡的寫作風格后作為“先鋒文學”在20世紀80年代中葉登上了中國文壇,影響了中國一個時期的創作風格。
參考文獻
[1]余華.虛偽的作品[J].上海文論,1989(5):3~4
[2]余華.我能否相信自己——余華隨筆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4~5
[3]余華.溫暖的旅程——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M].北京:新世紀出版社,1999:10~12
[4]〔奧〕弗蘭茨·卡夫卡.卡夫卡全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