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已經逐漸成為弘揚先進文化的陣地和師生交流溝通的平臺,也是最佳的教育資源存儲庫。隨著高校對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視,校園網絡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關鍵詞】校園網絡文化 建設 功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071-01
一 大學網絡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第一,外來文化帶來的沖擊。網絡信息量巨大,傳播的領域也十分廣泛,再加上很多學校對網絡沒有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得很多不良信息四處傳播,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發展成熟的時期,對于一些良莠不齊的信息不能很好地識別,鑒別能力也相對較弱,這使得一些錯誤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有可乘之機,影響這些正處于成長中的大學生,而這些異質文化的沖擊,也必將影響到整個校園網絡文化的發展,影響到國家培養人才的質量。
第二,網站內容缺乏吸引力。如今,很多高校的網站形式呆板,內容上也沒有貼近廣大學生,枯燥乏味,并且對于一些事情的看法只會生硬地說教,缺乏有效的互動,忽視了網站在網絡媒體傳播中的特殊性,最終導致這些網站即使是在學校內部的學生中也鮮有問津。
第三,弱化道德教育。因為網絡連接覆蓋整個世界,使得網絡具有無限性,而這種無限性同時又造成了網絡的無序性,加之缺乏相關部門的有效監管,網絡垃圾已嚴重影響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嚴重污染腐蝕了大學生的思想,雖然很多高校都在制度上、技術上加強管理,增強對于垃圾文化的監管,盡量增強網絡道德教育的力度,但要想在短時間內完全消滅網絡文化的不良影響,是很難實現的。
第四,大學生過度沉溺網絡現象普遍。根據相關新聞報道以及身邊的一個個事例我們可以發現,在很多學校里,因為過度沉迷網絡而荒廢學業的學生屢見不鮮,由于對現實的不滿,他們試圖在網絡中尋找屬于自己的完美人生,而過度沉溺網絡使得他們對于現實世界更加消極,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這樣不但荒廢了學業,還會養成無情、自私、冷酷的性格,脫離集體,不關心他人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
第五,疏導輿論能力有待加強。在魚龍混雜的網絡當中,正確的輿論疏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網絡的隱匿性,使得很多人可以無所顧忌地傳播各種空穴來風的信息,而處在青春期的大學生思維活躍,性格沖動,缺乏理智,思想還不夠成熟。這就要求學校要時刻準確地關注校園網絡輿論的動向,敏銳把握一些傾向性錯誤的問題,將可能發生的輿論問題扼殺在萌芽中,如何建立起有效的輿論監督制度,是各個高校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 如何解決大學網絡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第一,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作為長期的系統工程。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一個孤立的工作,我們應該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一起抓,形成一個全面的系統工程。要持久有序地進行建設,要學校的相關部門相互配合,進行總體的設計。學校要進行統籌安排,分工合作,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網絡管理辦法,并得到有效的實施,才能使整個網絡活動更有條理地開展。
第二,重視加強網站內容建設。站點的內容是一個網站的核心,它的質量直接體現著這個網站文化的高度、深度和廣度,體現了網絡建設者的品位和文化修養。網絡建設最好是建立起“貼近廣大師生生活”、“全面體現校園環境”的網絡資源模式,使之真正成為學校自己的網站,突出校園豐富的內容,開設吸引學生的欄目,加強各類知識信息等資源庫的建設,提高網站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更好地發揮校園網絡的育人和資訊功能。
第三,加強網絡德育建設。學校積極培養大學生鑒別網絡信息的能力,提高大學生的自控自律能力,樹立良好的網絡道德觀,自覺抵制不良信息,各高校還可以開設一門與網絡倫理相關的課程,通過課堂將網絡道德規范傳達到每位學生。
第四,加強網絡管理,防止過度沉迷。學校專門成立一個網絡監督小組,在監管網絡動態的同時,要注意跟蹤大學生對網絡的使用情況,一旦發現有大學生過度沉溺,要及時進行正確的引導,通過心理疏導及其他方法,使他們脫離網癮。學校可以開設一些有趣的課程,各個班級也要及時召開班會,盡量豐富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從而減少大學生對網絡的過度依賴。
第五,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氛圍。設有專職的網絡評論人員,提高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指導性。通過對網絡輿論的引導來提高大學生的認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效防止錯誤思想的產生和蔓延,有效抵制錯誤思想的滲透,從而有效化解偏激的輿論。
三 結束語
在網絡急速發展的時代,校園網絡的構建已必不可少,如何構建一個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提高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水平,已經成為各個高校都必須面臨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更應有效地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使校園網絡文化真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雷躍捷、辛欣.網絡新聞傳播概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
[2]夏曉紅.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M].濟南:泰山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