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只有當有效性作為一種價值觀深入到教師和學生的內心之后,追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活動才能產生出其應有的效果。本文通過對青南牧區小學低年級漢語文識字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找出了牧區識字教學現狀與有效性教學之間的差距,提出了有效教學在小學低年級漢語文識字中的應用方法。
【關鍵詞】青南牧區 小學低年級 識字問題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084-02
一 有效教學的特征
1.多樣性
每個教師都有自己明顯的有效教學的特色,他們各自在教學上的風格和特色不可避免地使有效教學呈現出特有的多樣性。事實上,有效教學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并不是在教學各個方面表現都優秀的教師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只要依據教育者自己的教學風格并最優化表現出教學效果就是有效性教學多樣性的具體體現。
2.藝術性
有效教學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和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產物。由于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人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以及教學活動自身的特殊性、多變性和不確定性,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時、因人、因環境和問題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變通,即教師應具有教育智慧。
3.科學性
有效教學的科學性主要體現為科學合理的教學組織。教學組織與教學準備是緊密相連的。教師不僅要有充分的教學準備,而且還要善于科學合理地組織教學。科學合理的教學組織是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
4.高效性
高效性指教學時間利用的高效率,在單位時間內使教學產生最佳的教學效果。普遍認為,教師在教學中高效利用時間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關鍵特征,并且能否高效利用時間成為區分有效教學與低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標志。
5.和諧性
現代師生關系理論表明,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有效教學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教學在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基礎上進行。
二 有效教學的標準
第一,師生共同參與創造性活動,以促進學習。
第二,語言發展——通過課程發展學習者的語言,提高學習者的素質。
第三,學習背景化——把教學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聯系起來,以此創造學習的意義。
第四,挑戰性的活動——教學生復雜的思維技能,通過思維挑戰、發展學生的認知技能。
第五,教學對話——通過對話進行教學。
三 青南牧區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現狀
青南牧區指青海省南部的黃南、果洛、玉樹、海南四個藏族自治州,是青海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該地區中小學98%的學生都來自牧區,藏語是該地區的主流語言,漢語只在縣城被少量使用,在牧區生活中則幾乎不使用。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牧區低年級的識字教學無論是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還是在質量、教學目標的有效性達成上都與普通地區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1.青南牧區大部分學生入學前漢語“零基礎”,識字教學被孤立
由于牧區學生自小說藏語,接觸的環境處處彌漫著藏文化的氣息,自身也缺乏使用漢語的意識,致使小學生在漢語發展的初期就被阻斷,從而缺失了學習漢語的環境。青南牧區大部分縣城的學前教育幾乎處于空白狀態,大部分學生在入學前完全不能認讀一個漢字甚至不會一個漢語拼音,導致教師講授漢語時他們根本聽不懂,更沒有興趣學習漢語,使得漢語識字教學處于孤立狀態。
2.青南牧區“以藏語為主、漢語為輔”的雙語教學模式的影響
由于地區與語言文化背景的差異,在牧區小學低年級漢語文識字教學的課堂中呈現出明顯的“以藏語為主、漢語為輔”的雙語教學局面。教師在教授漢語拼音字母、拼音的發音時,會不經意地將藏語解說作為課堂中的重點部分,經過教師的藏語講解,小學生才能理解漢語拼音的組合規律及其特點,這樣雖然可以促進學生對漢語的理解,但過分注重課堂中藏語講解會使學生對藏語產生較明顯的依賴性。
3.學生識字接受能力不強,理解能力不夠,表達能力差
學生們從小喪失了使用漢語的天然時機,導致進入學校進行漢語學習時十分吃力,課堂中與教師的互動出現脫節現象,思維反應遲鈍,對接受識字信息的能力便會產生影響。薄弱的知識儲備,致使學生對識字學習的理解能力低,學習過程中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沒有相應的知識作為鋪墊,理解能力就會受挫,漢語表達能力也將更差。
四 青南牧區教學現狀與有效教學之間存在的差距
1.師生協作少
有效教學要求師生共同參與創造性活動,以促進學習。當師生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協同努力時,學習是最有效的,它能激發學習者之間相互幫助。師生共同參與創造性活動能使教與學的效果達到最大化。
由于牧區的特殊性,語言成為師生交流的最大障礙。漢族老師不會當地藏語,當地學生們不會漢語,教師和學生在溝通上存在很大困難,直接導致了師生協作少。加之牧區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對漢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導致了教學更傾向于教師的“教”而非師生共同創造參與,從而不能使教與學的效果達到最大化。
2.缺乏生活語境
有效教學要求學習背景化,把教學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聯系起來,以此創造學習的意義。牧區學生在學習漢語時,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學習語境上的顯著差異。他們經常使用和習慣使用的都是藏語,對于漢語的學習語境來說,藏族學生沒有先天的優勢,僅僅是在后天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接觸到漢語環境,或者靠教師漢語授課來強化學習。這種教學僅限于課堂上的講授而不能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聯系起來,脫離生活的語言學習很難達到有效的教學。
3.缺乏提供有認知挑戰的教學
第一,根據低年級學生思維特點,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1)圖片助識字。目前,小學使用的教材中插圖比較多,低年級教材篇篇有插圖,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插圖和掛圖。如果插圖難以滿足教學的需要,教師可以動手自制拼音卡片、生字卡片及動物圖片等。(2)姿勢助識字。教師可以在識字教學中盡量采用肢體語言教學,通過直觀的動作形象教學。如在講授“吃”、“喝”時,可以把“吃”、“喝”的動作表演出來。(3)寓字于畫,圖文并茂。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把簡筆畫基礎知識合理運用于簡單漢字的教學,做到語文與美術的有效結合,努力提高識字教學的有效性。如在教授“馬”、“羊”、“兔”、“魚”、“花”、“口”、“耳”、“目”、“山”等字詞時,可以畫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第二,在游戲、活動中學漢字。(1)形象意義識字。有些心理學家懷疑或否定小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意義識記,這類見解往往使家長或教師相信,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缺乏意義識記,相信逐字逐句的機械識記是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因而在教育實踐中忽視了指導理解材料,從意義上識記所應記住的東西。但實驗結果否定了這類主張,而確證小學生從一年級起就能有效地進行意義識記。如對于某些生字可以引導學生,把字拆分,然后編一句順口溜記憶。如教學“富”字時,可以編一句順口溜:一個人住一間大房子,還有許多田地。(2)在課堂教學中,豐富識字方法。如捉迷藏:把生字卡藏在容易找到的地方讓孩子找,找到了,讀一讀,或讓孩子自己去藏字,讓同桌去找字、讀字。
總之,雖然青南牧區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現狀與有效教學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可通過結合藏區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思維特點因地制宜改善策略,給他們提供一個較低的語言學習起點,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語境中學習掌握漢字。并且采用適宜的教學策略,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實事求是地把有效教學應用到青南牧區小學低年級漢語文的識字教學中去。同時在牧區的識字教學中,應把學校的小課堂與社會的大課堂結合起來,借助藏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去獲取一些鮮活的語文信息資源,在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豐富語言積累,以此來提高并實現牧區小學低年級識字的有效教學。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