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而現在的學生在作文時卻不注重修改,這不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本文以新課程理念為出發點,探討如何激發學生作文修改的興趣,把作文修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愉悅的寫作體驗中,培養學生樂于修改作文的品質和善于修改作文的能力。
【關鍵詞】作文 修改 興趣 方法 互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087-03
作文修改是學生習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學生對習作重新認識、重新發現和重新創造的過程。傳統的教師“精批細改”已不能適應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而現在的學生在作文修改方面通常困難重重,甚至根本沒有修改習慣,寫完了就“萬事大吉”,認為修改作文是老師的事。所以,很有必要培養學生修改作文意識、能力和習慣,真正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中所強調的“重視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
一 激發修改興趣
興趣是人積極探索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是學生學習最直接、最活躍的推動力。個體無論從事什么活動,一般來說,如果真正想把事情做好、把任務完成好,都必須對該活動產生興趣。因此,充分調動學生作文修改的積極性是學生提高作文修改能力的前提,它能使學生從被動地位轉變為主動地位。
1.故事激趣
古往今來傳頌著多少文人修改文章的美談,賈島“僧敲月下門”的“敲”字,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曹雪芹寫《紅樓夢》“披肩十載,增刪五次”,巴金“寫到死,改到死”,魯迅“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詞、句、段刪去,毫不可惜”……把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介紹給學生,必能提高他們對修改作文的認識和興趣。
2.保證修改時間
教師在課堂上留足修改作文的時間,既是保證修改質量的前提,又是強化學生修改意識、樹立寫作信心、增強學習動力、鍛煉修改能力的關鍵。因為有些學生修改作文的動力不強,如果在課外時間修改,即使改了,也只是應付;有些學生雖有上進心,想把自己的作文改成最好,但限于能力,得不到老師的及時指導,也會失去修改作文的信心。因此,在寫作課中,修改的時間一定要有保障,否則學生就很難進行修改。學生在足夠的時間中,通過老師的引領和學生自主修改的實踐,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就會感受到習作的樂趣。
3.制訂獎勵措施
即使學生知道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激勵,他們還是懶得去修改,只有用一定的措施去督促、激勵,他們才會看到修改作文的“實惠”。首先,要鼓勵學生在交給老師批閱之前自主修改作文,做到這一條的加10分;其次,要鼓勵學生在老師批閱后去認真地修改作文,做到這一條的加5分;最后,期末累計修改分,評出“少年作家”與“習作進步獎”。這些根據小學生年齡特征的獎勵措施,對他們很有吸引力,他們獎得開心,學得高興。學生修改的積極性越來越強,表達能力、鑒賞能力得到不斷的提高。
二 掌握修改方法
修改文章,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有些學生一提到作文修改,就簡單地認為是改幾個錯別字。于是,拿起筆就一頭撲在字詞的修改之中,而對文章的大局失誤卻絲毫沒有察覺,這完全是本末倒置了,不利于提高作文的水平。起草好的作文,從修改的情況來看,可以分三步走:先“大范圍改”,再“中范圍改”,后“小范圍改”。
1.把握大局——大范圍改
修改作文先要從大處著眼?!按蠓秶摹本褪前盐沾缶?,整體瀏覽,看中心是否明確,所選材料是否緊緊圍繞中心,將不好的原文推倒重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需要大范圍改。
第一,題意理解錯誤。不管是命題、半命題、材料作文,還是“話題作文”,都需要一次審題的過程,如果審題不好,寫出來的作文就會偏離主題,甚至出現走題的現象。如寫《我蒙在鼓里》,是寫自己對某件事情百思不得其解的事,而有些學生寫著寫著,文中就出現了“??!我真的從鼓里跳了出來”,顯然沒有理解題意,文章離題,就需重寫。
第二,所選材料平淡。選材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應鼓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選擇最能表達自己真實情感的材料。一次,學生寫《愛心》,一個平時作文寫得還不錯的學生選擇了“公交車上讓座”,沒什么特色。我請他重寫,他選了兒童節為汶川地震災區兒童捐贈學習用品的事,題意頗深。
第三,習作態度不正。有的學生字跡潦草,無法辨認,就應該讓他把文字抄清楚后再交上來;有的學生文句信口開河,重復啰唆,甚至以湊足字數、應付作業為目的,所寫內容與主題毫無關系,就應該讓他端正寫作態度,徹底拋棄做作業想“瞞天過?!钡南敕?,待靜下心來后,重新構思、寫作。
當然,為了避免習作整體性毛病,列好提綱很重要。修改寫作提綱往往能防止所選材料離題,正確把握重點段落,即使所選題材不妥,也能在提綱中及時調整,避免不必要的大范圍修改。
2.正視段落——中范圍改
“中范圍改”就是考慮文章結構是否緊湊,布局詳略是否合理,過渡是否自然,主要是在某一段落作重點修改,使文章的質量明顯提高。從卷面上看,一般要把新修改的段落加在文后給以注明。
第一,再植文中“肢體”。一些平日作文成績較差的同學,由于思路展不開,內容就明顯單薄,達不到應有的字數。
這就要“中范圍改”,讓他的作文再植新的“肢體”,增加一段內容。如寫《我敬佩的一個人》,一學生只寫了班里一女同學的學習成績和上課表現,內容平淡,字數明顯不足。這時我加以引導,對他說:“我們敬佩的應該是她如何刻苦學習的精神,而不是所取得的優異成績,寫作的重點應該是她如何刻苦學習?!痹谖业膯l下,他增加了一段主人公廣泛閱讀課外書和做讀書筆記的精彩段落,全文內容顯然充實多了。
第二,切除文中“腫瘤”。部分學生的作文往往抓不住重點,不該多寫的地方寫得很啰唆,文章就像長了一個大“腫瘤”,而應該作為重點的內容卻被削弱了。這種文中的“腫瘤”就需切除。如寫《春游西湖公園》時,有人把出發前的集會、上車、帶的好吃糕點、公園小賣部買棒冰、公園里玩自帶的小汽車等內容作了詳細描寫,學生春游的興趣似乎全在于此,而對公園美好的春光卻視若無睹。這種情況就要刪繁就簡,刪什么,留什么,讓學生動動“手術”。
第三,移植文中重要部位“器官”。有些學生當寫到重點段時,總是寫不具體,不痛不癢地寫上幾句就了事。遇到這樣的習作,就要“切除”原文中那干癟癟的“重點段”,擺出實情,寫出具體情節來,把重寫后的新重點段“移植”到原來的部位。如一名學生與父母到海南玩,回來寫了一篇名為《三亞潛?!返奈恼拢渲杏幸欢问沁@樣描寫的:
剛潛下去時,我有些恐慌,慢慢地,我就放松了。這個感覺就像在太空遨游一樣,感覺真是好極了!潛到海底之后,我看到了珊瑚礁,還有一群一群的熱帶魚在珊瑚礁旁游來游去,真是太美妙了!我接過爸爸遞給我的面包,給這些“小精靈”吃,它們爭先恐后地搶我手中的面包。
我讓他重寫這一段,提醒他:在海底看到的珊瑚礁和熱帶魚分別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的,熱帶魚又是怎么游動的,寫出細節。他拿起筆,回憶了當時的情形,修改后使人看了猶如身臨其境:
剛潛下去時,我有些恐慌,慢慢地,我心里就放松了。隨著潛水的深入,感覺就真像在太空遨游,真是爽。海底到了,教練遞給我一塊石頭,叫我拿在手里,原來是為了克服人體在水里的浮力,保住在海底的平衡用的。在海底我看到了奇形怪狀的珊瑚礁,像杯子,像小飛機,像小兔……一群一群五顏六色的熱帶魚,有的像三角形,有的像橢圓形,有的像五角星……它們在珊瑚礁旁來回穿梭,使我目不暇接。我一手接過爸爸遞給我的面包,這些美麗的“小精靈”就從四面八方涌來,爭先恐后地搶我手中的食物。有的一個勁地吃,有的卻吃一口游開了,過了一會兒又來吃。為了吸引這些形狀各異的魚,我一會兒把食物拿到上面,一會兒又把食物拿到下面,這些可愛的“小精靈”也一會兒跟到上面,一會兒跟到下面。沒多久,一塊面包就被它們分享完了。
第四,給結尾段“整容”。好的結尾猶如咀嚼干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但有些學生的結尾乏力,或高喊口號,或不了了之。這就需要給結尾段“整容”。
如寫《登山》一文,一學生的重點段寫得不錯,但結尾處卻枯燥無味:
我終于到了山頂,那時我已滿頭大汗。我擦擦汗,興奮地大聲叫道:“我爬上山頂啦!”
我在他的結尾處畫上線,打上一個問號,并寫上“相信你能把登上山頂后的美妙感受表達出來!”經過修改,我看到了有詩意的結尾:
我終于到了山頂。這時,盡管我已滿頭大汗,整個人像剛從水里鉆出來一樣,但我向遠處眺望,蒼翠的群山重重疊疊,連綿起伏,清風吹來,一陣涼快。我不禁贊嘆道:“無限風光在險峰啊!”
3.小處圈點——小范圍改
“小范圍改”就是對字、詞、句、點的修改,考慮句式的選用,進行詞語的錘煉。習作寫完后,除檢查立意是否正確,選材是否恰當、有特色,結構安排是否合理,開頭、結尾、過渡、照應是否恰當外,還要逐字逐句地讀兩遍,邊讀邊改,把錯別字、用錯標點、病句一一改正過來,并保持卷面潔凈。這個環節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的精神。如果是同學互改的,應該在文中劃出精彩的詞句,指正意思表達不夠完美、不夠清楚的詞句。只要是自己有感觸的,都應在相應的詞句旁做旁注,以方便作者修改。
三 實現修改互動
“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是《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中所強調的。小學生的習作水平有限,往往對自己的文章找不出毛病,而對別人的作文卻能挑出問題,教師要充分運用小學生這一特點,指導學生相互傳閱與修改各自的作文,以調動學生的修改積極性,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
1.集體評改
學生剛練習修改作文時,往往無從下手,一般的學生往往看不出自己習作的毛病在哪里,意識不到所要評改的習作離老師的要求還差多少,這時教師要提供范式。范文應選文字毛病不是很多,而在體現作文要求上較差,在班級中有代表性的習作,可利用多媒體投影出來,師生共改同一篇作文。這樣,能讓比較抽象的習作修改要求轉化為學生容易明白的具體感性認識,從而逐漸摸索出習作修改的門道。另外,在評改作文中可讓學生朗讀范文,人的聽覺具有查錯能力,耳朵一聽,什么地方別扭,就容易查出錯誤。
2.小組評改
隨著學生自主修改能力的初步養成,要放手讓他們小組評改。以四人為一組,一人讀自己的作文,三人聽后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并由一人執筆作修改記錄,這種形式的評改學生很感興趣。學生在小組評改中能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取長補短,在互評互改中提高修改的能力。在小組評改的基礎上,每組推薦一篇,集中講評,看誰的修改習作最到位。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從修改目標的確定,到小組相互評價,再到班級交流評講,習作課上一般都能一氣呵成。這樣,學生成了主角,課堂爭論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教師只作點撥引導,自主評改作文的良好習慣也就不斷形成了。
3.結對評改
小組評改往往局限在課堂上,學生更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在課外,結對評改有很強的靈活性。以下幾種形式可視實際情況,作適當的選擇。
第一,同桌結對。學生對同桌最為了解,可以直接發現對方作文中的優點進行學習,有針對性地提出對方作文的修改意見。
第二,優差結對。在某一個學習階段,教師引導寫作基礎較好的學生與寫作基礎較薄弱的學生結對,鼓勵優等生認真批閱后進生的作文,指出問題,幫助其修改,讓優等生有施展才華的機會,給他們以當“小老師”的鍛煉空間。鼓勵寫作基礎較差的學生,從對方的作文本上發現優點,知道自己的不足與差距,從中受到啟發,得到提高。
第三,自由結對。自由結對中既有教師隨意指定的學生對子,又有學生自主選擇的對子。如果是教師指定的對子,多數是雙方第一次合作,有一定的新鮮感,易激發學生閱讀對方作文的興趣;如果是自主選擇的對子,大多是雙方有深入的了解,能提出較實在的修改意見,并吸取雙方的優點。
總之,把激發修改興趣、引導自主修改、強化訓練意識、體驗寫作愉悅貫穿在整個作文教學的過程之中,持之以恒地落實,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定能得到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6、72
[2]陳秉章.小學作文教學藝術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154
[3]徐家良等主編.小學作文教學實用手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336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