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校初中英語教學中,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薄弱,成績低下,甚至有相當多的學生懷疑自己不是學習英語的“料子”,喪失了自信心,動搖了學習英語的決心,產生了明顯的厭學心理,從而導致兩極分化現象的產生。
一 缺乏學習英語必要的心理素質
初一新生往往是帶著好奇開始學習英語的。開始時,他們對英語學習的信心和興趣都很足,隨著課文內容深、廣度的增強,有些學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素質,逐漸感到力不從心,從而失去了對英語學習的信心和興趣,而信心和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努力學習的動力,是決定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他們不懂得語言學習貴在積極的參與,貴在持之以恒。學生對學習英語喪失信心的起因是語言知識、基本技能和綜合能力的嚴重缺乏,而這些又是造成學習情緒不穩定,學習成績滑坡的重要因素。針對以上情況,可采取以下幾種對策:
1.注重情感教學
對于情感教學,我認為它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通過幾輪的英語教學,我深刻感受到情感和態度在英語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心理學與生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融洽的師生關系,對教師良好知識素養的仰慕,可以使他們精神振奮,心情愉快,對老師所提出的良好建議樂于接受,并保持濃厚的興趣,即使遇到困難也會努力爭取攻克。例如教師的一個點頭、微笑都能給學生以信心;一句關懷、鼓勵的話語都可以使學生克服在英語學習中的害羞和焦慮的心理,使學生敢于接受并完成富有挑戰性的任務。
第二,積極發掘、利用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情感因素。情感另一方面是指興趣、態度、動機、自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注意分析他們的學習動機,激發求知欲,調整學習態度,使他們樹立起自信心,降低英語學習中的焦慮感,鍛煉他們的意志力,增強學習的原動力以及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并使他們保持良好的學習情緒。
2.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
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的學為基礎的。教師的教只有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因此,教師在備課中不僅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備“學生”,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指的是教師要了解所教學生的基礎水平和學習能力。在舉例、提問時做到難易結合,好中差都能聽得懂,都會回答問題,都能得到表揚的機會,不可忽略任何一個學困生,不能給他們開小差的機會,這是組織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分層次教學指的是目標分層,即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做到講授分層、操練分層、提問分層、練習題分層、作業分層、考試分層。分數不同的學生,分數標準要求也不相同。這種新型的考試形式使人人都有成功感,從而增加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還應特別注意對學生的正確評價,對能夠達到所屬層面的要求,特別是達到高層次要求的學生要及時給以鼓勵和表揚,對于個別達不到本層次要求的學生,要及時采取課內外補救措施,進行分類指導。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分層次教學和分類指導的立足點是面向全體學生,因而必須使教學要求適合每一個層次學生的學習,使學生獲得成功與自信。這必然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毅力。
3.課堂教學要有趣味性和啟發性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情境教學如扮演角色、交換信息、猜謎、唱歌、游戲、分組競賽、看圖說話等一系列生動活潑的教法,為學生創造一種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使課堂教學形象化、趣味化、交際化,寓教于樂。在英語教學中,情境教學法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的真實情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把言、形、情融為一體,有效地訓練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應用語言的能力,它可分為以下幾種情境:生活顯示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片、多媒體畫面多方位呈現情境,角色扮演體會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語言描述情境。多年的教學實驗使我深深體會到,情境教學法極具興趣性和啟發性,它的準確運用促進了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是英語教學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之所以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就是因為它能通過各種途徑影響學生,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習效果,促進學生能力的養成。
4.恰如其分地運用表揚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每個階段都要給學生提出奮斗目標,并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對學生平時的點滴進步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可以采取班上表揚,給個人和小組加分,制作個人進步檔案和家訪等,尤其是學困生,對其的點滴進步都要給予及時表揚,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自尊心、進取心、榮譽感和集體意識。
二 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部分學生由于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效率很低,由“不會學”導致“不愛學和不愿學”,形成了學習差的另一種原因。因此,學習方法得當,學習習慣良好是提高學習效率,由“厭學”變成“愛學”的關鍵所在。學困生中普遍存在著以下問題:(1)音標不過關,單詞、詞組死記硬背;(2)缺乏上好英語課所需的基本詞匯量,沒有具備聽和說的基本技能,上課聽不懂,注意力難以集中;(3)學習不主動,思考不積極,不善于歸納和總結,缺少新舊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4)課前不預習,對所學的內容重點、難點和要達到的目的缺乏重視,學習效率低;(5)回避困難,抄襲作業,不求上進,得過且過,造成惡性循環。針對這種狀況,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條對策:
1.注意科學地記憶單詞
單詞是英語語言組成的最基本要素。要學好英語,首先要解決單詞記憶這一關,對于單詞一定要會念、會聽、會寫。談到念和聽,我認為抓好起始階段的音標教學很重要。要教會學生正確朗讀48個音標及其所對應的字母或字母組合發音的要領,掌握用直接讀音拼寫單詞的方法,做到會讀、會寫,根據它們的讀音能正確地寫出其拼法。因此,充分調動聽覺、視覺、感覺及大腦的綜合作用,單詞就會背得快,記得牢,用得好。另外,要培養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的習慣,對學生的朗讀給予耐心的引導、輔導,使他們對英語閱讀產生自信心和興趣。
2.注意培養學生進行課前有目的預習的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基石。在課前把該掌握的單詞、詞組記熟,課文讀熟并試著進行翻譯等。這樣,學生聽起課來就有目的性,不容易遺忘,學起來也更有信心。課后及時復習,找重點、知難點,牢記新的知識點,觸類旁通,不斷地鞏固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
3.注意新舊知識的結合
教師在講授新課時,要注意溫故知新,注意新舊知識的比較,并給予歸納總結,突出重難點,對新單詞、詞組的用法要多舉例,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對新的句型語法要多操練,幫助學生熟練使用,牢固掌握。對學困生要適當降低要求,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非智力因素。
4.注意學生作業的指導與批改
對學生的作業要及時批改,以便及時發現普遍存在的知識缺陷,針對個別典型的錯誤,有的放矢地做一些改病句練習,教師一定要反復強調,要求學生做作業前要先復習,切不可翻著書做。要求每位學生都要準備一本改錯本,對常錯的作業或不會做的習題予以抄錄,認真聽老師的作業講評,記下正確的答案并寫出正確的原因。另外,教師在備課時,要對作業進行精選,改革作業形式,使其具有目的性、趣味性、選擇性、層次性、創造性、適量性、多樣化的特點,并保證“有聲作業”量,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和諧發展。
在21世紀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英語課程改革的要求所在。教師應把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與合作”的自主學習方式,使學生樹立“學以致用”的學習觀念,改變“學為應試”的落后觀念,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