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業是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科學地布置作業,讓作業真正地成為學生進步的墊腳石。
【關鍵詞】作業布置 創新作業設計 作業形式與類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099-02
作業是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作業是學生學習知識和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信息交流的一個窗口。為什么孩子們看到作業時不是一臉的喜悅,而是一種無奈甚至抵觸呢?本文就此問題分析如下:
一 當前作業布置現狀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大多只注重兩個環節:上課和備課,往往忽視了最后一個部分:作業,并且走入了以下幾個誤區:
1.作業形式傳統枯燥,內容重復無創造性
由于各種考試制度及評價體制的壓力,教師教學的重點無奈地向應試技巧、增加學習時間和作業分量方面傾斜。教師缺乏教育理論指導,對課外作業的配置、課外作業的設計技巧、課外作業在學習中的作用、功能、要求缺乏研究,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學生的水平和作業的層次。在練習內容上,中考考什么,就給學生練什么;在練習題型上,中考怎么考,就讓學生怎么練;形式單一、內容重復是初中語文作業的通病。甚至有時會認為進行和中考無關的活動是浪費時間。因此,99%的學生談到作業都是一臉苦惱和無奈。
2.認為“手過一遍勝過眼過千遍”
片面強調多練多寫,布置作業多而無效。于是,無視教學實際和學生的需要,每天都布置大量的作業,學生不堪重負,學習熱情和學習愿望日漸降低。不同的學生,不同的作業,學生對于這個學科的態度、情感、原有水平等都對這個量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布置的作業如果很多只會引來學生的反感和應付。如在初中階段有大量需要背誦的古文,課后有大量的讀寫詞語,我們語文老師多數采取的都是背誦抄寫直至熟練。但是,抄過幾遍未必真的就記住了。更多的學生更多的時候都是在做無用功。學生疲于應付,教師達不到想要的效果。長此以往,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3.忽視作業指導與檢查
大多數老師布置語文作業都是為了鞏固教學效果,或者是拓展學生視野,但對于作業的難度、完成作業的時間、作業對于學生學習的有效性考慮得較少。更有甚者只是布置,從來不問、不查、不講、不指導,完全失去了作業布置的意義。有些作業,如:課外名著閱讀,布置后卻沒有有效的檢查制度與配套練習,無法得知學生的完成情況。
以上幾種情況,嚴重挫傷了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阻礙了學生創造、思維、想象等能力的培養。作業不應是單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復合體,它是一種憑借,由此激發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獲取知識,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并積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經歷。教師應在布置作業時,積極地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認識事物,鼓勵學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其學習、思考的結果,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潛力得到充分的挖掘,由此使其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二 作業布置應遵循的原則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想法:
1.布置的課外作業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并將其落實到“以學生的學為本”
第一,在難度上要加以控制。為了使作業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在設計課外作業時要考慮至少70%的學生能夠比較好地完成作業,其他學生經過老師的指導和同伴的幫助也能完成。
第二,在作業量上加以控制,量太大,磨滅了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學生能完成任務,他才樂于去做。學生經過努力也不能完成,必然會出現抄襲現象。因此,不能一味地脫離實際進行布置,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2.要為學生順利完成作業提供支持、指導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了避免重復造成學生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我們應該認真鉆研教材,認真分析學生的現狀,弄清教學的要求是什么,明白學生需要什么,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布置既能鞏固基礎知識,又能強化基本聽、說、讀、寫技能的課外作業。在布置課外作業時,我們應該注意作業內容的有效性和作業形式的多樣性,如有的作業可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有的則要求合作完成。如手抄報,可以四人小組合作完成。既體現合作交流,又能夠達到預期效果。
3.布置的課外作業應有層次性
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是教育的前提。所以,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分層次地布置課外作業,即使是同一道題目,也從不同的層次設計問題,既要有基礎性的知識題,又要有理解、運用層面的題,還要有難度較大的綜合運用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發揮他們的水平,都能得到發展。在班內可以每天布置兩類作業,如A類或B類,甚至也可以分為必做題和闖關題,來激發和鼓勵學生喜歡語文作業。
三 在實踐中的作業設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行為方式受情緒影響很大,興趣越濃,學生對待作業就會越認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就會越高。因此,我們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就應注意寓知識的學習訓練于趣味性的練習中,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完成作業。
1.作業的分類
把作業分成三種類型:課前展示、當堂練習、課后作業。每種練習都有其不同的作用。因此,我在選擇題目時會根據它們不同的作用精心設計,以發揮它們各自的作用。
第一,課前作業。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課前3分鐘朗讀文章,預習字詞,了解文章內容是預習的基本要求,同時還要配合課文內容,了解作者、作品特點及寫作背景?,F在是信息社會,對于學生而言,篩選提取有用的信息是比較容易的事。課前3分鐘的演講給學生提供了鍛煉和展示的機會。從此之后,課前預習作業完成質量提高了,課堂上學生發言也積極了,效果顯著。
第二,當堂練習。當堂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是對學生聽課效果的及時反饋,因此必須緊扣教學內容和目標,所布置的問題力求針對性強,有實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差的不足,鼓勵他們多發言,珍惜發言的機會。在這一點上,需要老師科學地提問,有針對性地提問。如:我在課堂上給學生曾經布置過做批注的作業,就是針對大綱里的語言鑒賞而布置的,學生可以輕松地利用3分鐘左右的時間完成。如在講《談生命》時,我讓學生模仿課文寫小片段:“生命像……”這些練習豐富了學生的課堂,也很好地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第三,課后作業。課后作業是課堂的延續和補充,它通過完成一定數量的習題,使學生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并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作業布置上注重學生的知識遷移與拓展。更要注意學生的興趣。如:在學習《端午的鴨蛋時》,讓學生總結中國的傳統節日及習俗。又如,學習八年級下冊《馬說》時,我讓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效果出乎意料。
2.多樣的作業形式
語文作業除了基本的抄詞注音、解釋詞語以及練習冊上的相關練習之外,還精心設計了以下作業:
第一,摘抄。讓學生每周摘抄一些自己喜歡的優美語段作為積累。這項作業既能夠培養學生讀書的愛好,也能為寫作積累素材。
第二,每周小作文。每個周末布置一篇小作文,一般都是寫本周發生的趣事或有意義的事,要求有生動的描寫,同時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不要求字數,盡量減輕學生的負擔。這項作業意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寫作能力。
第三,綜合性學習作業。每個單元都會有綜合性學習,我讓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現自己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結果。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或繪制精美的小報或組織展示活動。
第四,每晚睡前15分鐘閱讀,每周由家長簽字監督,并且每月開展一次讀書交流會。
第五,針對課后的名著導讀,有選擇性地讓學生觀看電影或者視頻。如:《格里佛游記》、《音樂之聲》、《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等。
總而言之,在布置作業時,我們既要顧及到作業的一般作用與功能,又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唯有如此,學生才會真正愛上作業,愛上課堂,愛上語文!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