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法是語言的要素之一,它研究的是語言中詞、詞組(短語)、句子的組織規律,也就是如何把話講對。為了讓初中學生更好地掌握漢語規律,筆者認為必須重視語法知識的教學。本文就怎么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語法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106-01
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讓學生對語法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讓他們學得認真,學得深入。可是,在教學中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以為可以利用一些與語法有關的趣事來達到此目的。
二 讓學生明白語法知識涉及內容
現在的語文教材中,語法知識是以知識短文的形式分插在七年級下冊,八年級上、下冊中,內容包括詞和詞類、短語、句子三級語言單位,它們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的順序來編排的,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
另外,有些知識在語文實踐中常常碰到,可教材中沒做具體介紹。比如:少數名詞如“人、家、年、天、村”等帶有量詞的性質,重疊起來后有“每一”的意思;動詞一般可以重疊,表示“動作時間短暫”或“嘗試”的意思,如“學習學習”、“考慮考慮”、“研究研究”等;一部分雙音節形容詞可以重疊,一般表示程度加深,如“老老實實”、“清清楚楚”、“干干凈凈”、“大大方方”“明明白白”等。
三 教學中注意科學性和娛樂性的統一
眾所周知,語法知識是比較抽象的,而且語言比較平實,枯燥無味,學生怕學而且難學。這就要求教師教學時盡量做到科學性與娛樂性的統一,以便讓學生樂學、想學。那么,怎樣讓科學性與娛樂性統一起來呢?記得在講主謂短語時,筆者曾經引用學過的一首民謠:
泥瓦匠,住草房;紡織娘,沒衣裳;種田的,吃米糠;編涼席的,睡光床;當奶媽的,賣兒郎;挖煤哥哥家里像冰窖;淘金老漢一輩子窮得慌……
提問:這首民謠反映了什么問題,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學生們都認真地思考起來,紛紛回答說這首民謠反映了許多不公平的現象,而且每個句子都是由兩部分組成,前面部分是陳述的對象,后面部分是對前面的描述。這時筆者再加以肯定并歸納。筆者還借此機會介紹了“的”字短語(如“種田的”、“編涼席的”、“當奶媽的”),因為“的”字短語在平時也常常遇到。經過老師的點撥,學生對主謂短語和“的”字短語就有了較深的印象。
四 注意聯系學生實際
初中階段,學生容易犯的語法錯誤主要有:
第一,濫用詞語。如:(1)他很智慧。(名詞一般不能作謂語)(2)效率提高了一半,時間卻縮短了一倍。(數量詞濫用,減少不能用倍數)(3)只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只要”應改為“只有”)(4)因為怕要下雨,所以我還是帶把傘走。(“因為”“所以”多余,應去掉)
第二,代詞指代不明。如:小李和小王賽跑,他比他跑得快。
第三,成分殘缺。如:通過這次考試,使他認清了自己的不足。(去掉“通過”或“使”,就有主語了)
第四,搭配不當。如:(1)“墨黑烏云和傾盆大雨頓時從天空中傾瀉下來。”(“墨黑的烏云”怎么能“傾瀉下來”呢?全句可改為“墨黑的烏云布滿天空,傾盆大雨頓時傾瀉下來。”)(2)“內容正確是衡量文章好壞的重要標準。”(必須在“內容”之后加上“是否”兩字才能與后面的謂語搭配。主語從正反兩面來說,謂語也應該這樣;反之亦然)
第五,語序不合理。如:(1)“故宮博物院展出了兩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2)“我們必須認真改正并隨時發現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例(1)必須把“新出土的”調到“兩千多年前”之前,“兩千多年前”之后還得再加一個助詞“的”。例(2)必須改為“我們必須隨時發現并認真改正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五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常言道:“教學無法則難出高徒,學習無法則無所獲。”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講究方法。方法正確,就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事倍功半。筆者發現,初中生礙于自身的見識,學習語文不得法,往往學得吃力,效果又不佳。作為語文老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方法。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理念,強調復習在鞏固新知識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更有力地證實了要鞏固知識,防止遺忘,必須進行復習。筆者身在教學第一線,發現很多學生上課時基本掌握了老師所教的內容,作業也會做,可是由于沒有及時復習,一段時間后,原來已經掌握的知識又全忘了。因此,指導學生定期復習已學的知識,是一種明智之舉。
以上是筆者從教以來的一些認識,由于水平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