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進行教育改革以來,很多學科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和變化,中學歷史的考試形式為開卷,這導致在教學和考試的過程中都存在一些誤區,本文通過對學生認識誤區的分析,探索出系統的解決措施,并對教師的教學策略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教育改革 中學歷史 開卷考試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107-01
一 學生對歷史開卷考試的認識誤區
第一,學習態度不端正。很多學生認為歷史在考試中,只有40分的分值,而且以開卷的形式進行考查,所以并不重要,而且比其他學科更為簡單,并不需要投入太大的精力。
第二,開卷考試難度低。很多學生認為,開卷考試只要抄得好,就能取得好成績。在這種錯誤的思想的影響下,導致學生的答案并不準確,都是從教材或參考資料中摘抄的原文,答案與問題不符。
第三,答案都在書中。大多數學生認為既然是開卷,那么問題的答案自然也在書中,所以并不需要對教材進行詳細的研究,只要考試時,在書中尋找答案即可。
第四,資料的作用大于教材。這也是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誤區之一。學生錯誤地認為,參考資料是經過人們的專業分析而制訂出來的,一定有更高的價值,在考試的過程中過分依賴參考資料,造成考生的被動。其實參考資料的形式有很多,質量也參差不齊,相反教材經過了反復論證、研究,具有很高的權威性,所以,要重視教材的作用。
第五,過分依賴教材和參考資料。很多學生對教材和資料過分依賴,導致在考試時,不對題目進行分析,盲目地在書上尋找答案,這樣導致學生的答案十分死板,沒有通過思考,也會導致在同一個問題上,學生得出的答案千篇一律,使歷史考試失去了意義,更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第六,答案冗雜缺少重點。由于歷史考試是開卷考試,這也使不少學生形成了這一誤區:很多人怕失分,就盡可能地把知識點都體現在試卷上。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并不科學,大篇幅的答案會導致答題沒有重點,答案質量不高。
二 歷史教師的應對措施
針對學生在歷史學習和考試的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誤區,歷史教師應該積極做出引導和糾正,促使學生正確學習歷史、認識歷史。
第一,端正學習態度。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學生應端正學習態度,用正常的心態看待歷史學科,不能由于開卷考試,就敷衍了事。
第二,開卷也要對知識進行記憶。雖然是開卷考試,學生也應該對教材的知識有所了解,在考試的過程中,才能從容應對考試。歷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同樣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并對知識的準確性要求很高,而且由于歷史屬文科范疇,題量很大,所以必須要對教材內容進行了解,準確記憶。
第三,強調分析和理解。雖然是開卷考試,但是在學習和考試的過程中,依然要對知識點和問題進行系統科學的分析和理解,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而且在現階段的歷史考試中,有很多問題都是針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進行考查的,學生必須認真思考,結合教材,充分理解。
第四,教材重于參考資料。在歷史學科學習和考試的過程中,還要充分重視教材的重要性,教材是學生學習歷史最主要的工具,學生應充分相信教材的權威,對教材進行重點學習。應注重對教材知識點的把控,進行系統、全面的復習。
第五,嘗試閉卷考試。在中學歷史課程里,教材一般為六本,而歷史考試時,學生則必須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對六本書進行復習,這樣會造成時間的浪費,并且很多考試問題,在教材上并不能找到答案,所以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角度出發,應該盡量提倡并考試對學生進行閉卷考試,這樣一方面能夠促使學生鞏固教材上的知識點;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考試習慣。
第六,考試作答要簡潔。在以往的教育和考試中,我們總結出這樣的一個道理,考試答案并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注重答案的質量。在考試作答的過程中,應該對問題進行認真的分析,尋找考查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有側重地作答,與此同時,還應該注意答題的形式,盡量做到簡潔、有條理。
三 應對開卷考試的策略研究
第一,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開卷考試的重要前提,是學生擁有對信息的收集和處理的能力,鍛煉學生對重點的拿捏和處理的能力,用最短的時間提煉出解決問題的最佳答案。
第二,從整體入手,找到解題的完美切入點。在考試時,把握解決問題的規律和方法,從簡單的問題入手,分析題目和所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對難題的處理也要有條理。授課時,作為歷史老師,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對課題進行綜合分析,必須以更加靈活、開放的心態去面對歷史開卷考試,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甘元平.歷史開卷考試教學方法探索[J].讀與寫(下旬),2011(12):201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