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性教學是推進素質教育,實施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初中政治課堂中進行探究性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文主要談談探究性教學在初中政治課堂中的應用。
【關鍵詞】探究性 教學 初中政治課堂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109-01
一 創設良好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熱情
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應創設平等、民主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現在不少中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缺乏自信,教師也很少給予鼓勵,影響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探究性教學就是要求教師尊重學生個性,尊重學生的表達,盡量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討論、交流、探討,讓學生心情愉快、無拘無束、思維活躍地表述自己的認識,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造意識。在初二下冊“正當防衛”知識點的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觀看案例,了解一些相關的案例,要求學生學會分析哪些是“正當防衛”,哪些是“防衛過當”,哪些是“故意殺人”,這些有何界限,如何把握。當疑問提出后,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發表了個人觀點,引起積極探討,激發了熱情,形成討論式、探究式的課堂教學環境,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鍛煉。
二 注重培養學生探究協作和團隊精神
當今社會既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又是一個高度相互依存、合作的社會,因而既需要競爭,又需要合作。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平時比較缺乏與人交流,團隊協作意識較為淡薄,缺少合作精神。對于作為德育對象的學生來說,要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上生存和發展,就要學會與人合作的能力和素質。新課程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合作意識和合作品質。因此,在政治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適當的條件,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讓學生學會了與人交往、與人共處、與人合作,掌握自己生存與發展的本能。這也是當今社會對他們最基本的素養要求。自主、合作、探究是探究性學習的一個明顯特征。加強團隊探究精神,需要學生在協作中去探索、經歷、獲取經驗和知識。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在思想政治課中,探究性學習往往涉及很多實踐性的問題,學生單獨是無法完成的,這就需要通過合作來完成。探究性學習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合作的平臺,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通過合作,共同設計、調查、搜集資料,分享成功,整個學習過程中都必須與他人交流、合作,從而使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得到培養。
三 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探究活動
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增強交際能力,通過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中去,鍛煉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要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觀察、認識、分析、思考、解決現實生活社會中的問題,要理論聯系時政、聯系生活、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才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要根據課題的需要,組織學生到農村調查采訪,到工廠參觀訪問,通過到社會中訪問調查,開闊學生的視野,或請一些在社會主義實踐中有代表性貢獻的人到學校講課、作專題報告。讓學生多接觸一些課本以外的東西,這樣,在思想政治課所學的知識得到檢驗,得到升華,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認識,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政治理論素質。開展社會實踐探究活動有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完善,通過這樣的體驗才能實現學生更好、更快的發展。
四 探究性教學促進了教學方式的改革
迫于升學考試的壓力,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多是“填鴨式”的模式,教師只需一張嘴、一支粉筆“滿堂灌”教學。這樣不利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而且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只能是消極、被動的學習者和服從者。同樣,政治教師往往也只重視教學方法,高高在上,照本宣科,脫離學生實際,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這樣的課堂,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高,效率自然就低下。通過探究性教學促使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也隨之發生轉變,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盡管學習方法多種多樣,但通過探究性教學,師生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讓學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為方式得到展示,有機會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塑造了師生之間多種多樣、多層面、多維度的溝通情境和溝通關系,讓學生不再是消極、被動的學習者和服從者,而是積極、主動的求知者。
總之,探究性教學培養了學生自覺學習和團體合作素質,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引導學生掌握政治學科教材,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于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同時促進教師不斷進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更新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與時俱進。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