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是一名農村的小學語文教師,從事教學工作已18年之久。教學中的最大問題就是指導學生作文。學生語言貧乏、無韻味、少美感,對寫作有畏難情緒。直至畢業仍無法具備良好的寫作水平。其原因是,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沒有形成語文能力,沒有深厚的語文素養。《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習很難做到一蹴而就,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不斷積累語言的過程。怎樣才能在短短的40分鐘內完成教學內容而又無需增加學生的負擔呢?在這里,我就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積累訓練方法談幾點看法:
一 重視朗讀、理清思路,提高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
在語文課堂上的朗讀有多種形式,默讀、速讀、有感情地朗讀、分角色朗讀等都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理清作者的思路。而有感情地朗讀是理解課文的有效方法。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學生可以理解詞語的內涵,領悟作者寫作的情感和目的。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課前可結合汶川大地震,營造氛圍,再通過配樂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仿佛進入當時的情景,也就能理解課文的語言了。而那些寫景狀物的散文,如《桂林山水》,教學時可讓學生閉起眼睛隨著音樂靜靜地感受,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種優美的畫面,進入一種美的境界,進而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目的。
二 深刻理解、及時運用,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只理解語言文字是不夠的,還要讓學生“刻”在心中,背誦無疑是最好的辦法。小學階段是人的一生中記憶的黃金時期,趁著小學生記憶力處于最佳狀態,在他們的腦海里裝進詩文佳作,并為其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文字做好一定的鋪墊,尤其是對于學生表達能力的缺憾是一種很好的補償。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腦子中有東西才能寫出好的文章。學校應該定期開展詩文誦讀活動,學生每天利用課前五分鐘反復背誦,如能天天堅持,定能水滴石穿,到時滿腹文章,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寫作能力自然也會水漲船高。同時,讓學生在活學的基礎上活用詞語、句式、寫法。如教學《鳥的天堂》時,可以板書大榕樹(靜態)、大、茂盛、鳥(動態)、多歡快這些詞,進行復述的練習,然后拍一些樹的照片或就窗外的樹進行口語訓練,這樣就不會孤立地學習課文和掌握詞語。
三 廣泛閱讀書籍,寫好讀書筆記,積累好詞佳句
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魯迅也說:“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的。”這說明,寫作上的成功往往得益于多讀。廣泛閱讀課外書籍,從中汲取語言的營養,積累與豐富語言詞匯,積累好詞好句,并以摘記的形式寫好讀書筆記。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指導學生做好不同形式的摘記工作,做好讀書筆記。低年級側重摘抄好詞佳句,高年級可增加讀后的感想,這樣既積累了語言文字,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 勤思勤記,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寫日記,既能積累語言文字寫作素材,又能鍛煉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堅持寫日記,內容可以是自己一天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也可以是看過的有意義的畫片、糖果紙、門票、小照片等剪貼而成的剪貼式日記,還可以是一本書的讀后感、一部電影的觀后感。學生剛開始寫日記無話可寫,漸漸地可以寫一句話,一段話。只要堅持不懈,學生就會有話可寫,進而愿意寫、敢于寫。
總之,語言的積累必須遵守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拔苗助長,否則無法收到預期的效果。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