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精心設疑,巧妙提問,善于引發學生思考,及時對學生的思維、知識障礙進行點撥,能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究;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在思考中得到啟迪,在探究中得到快樂,在求知中體驗到學習語文的美妙,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設疑 點撥 拓展 引思 提高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112-02
課堂提問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技能。巧妙的問,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能及時引導學生進入“憤”、“悱”的境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巧妙的問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分析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做到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適時點撥,排除學生的學習障礙;巧妙的問能營造師生之間探討、爭論的氛圍,調節課堂氣氛,達到教學相長,使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能力不斷得到鍛煉,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精心設疑,以問引思
設疑是學習的需要,是思維的開端,是創新的基礎。教師在課堂中的引疑、設疑,能引領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參與,實現有效教學和良好的課堂互動。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備問題”,圍繞教學目標、教材的重點、難點精心設置問題并注重提問時機。設置的問題要有系統性、邏輯性、啟發性、針對性;設置的問題措辭要準確,目標要適宜,問題設置環環相扣,由表及里,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備課時精心設疑,巧妙提問,善于引導,便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自覺參與到學習中來。這樣,既完成了教學目標,解決了教學重點、難點,又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答案的時候,引領他們不斷思考,思維不斷走向深入,訓練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1.問到學生的興趣上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迸d趣是推動思維的強大動力,是學生樂學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師所提的問題被學生所喜愛,就能快速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他們的思維。
第一,無疑處設疑導思。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此方是長進?!痹诮虒W過程中,教師及時抓住學生沒有注意的知識點或模棱兩可、難以分辨的地方設疑提問,可以引起他們再次思考、探討的興趣,這樣的提問,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有時會淺嘗輒止,初讀課文后就說“全懂了”、“沒有問題”。此時就需教師能提出出人意料的問題,使教學平中見奇,以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再次思考的興趣。
第二,可疑處質疑導思。講授《愛蓮說》時,學生通讀全文,理解文意后,有同學提出疑問: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一句中“菊花、牡丹、蓮”是花的一種,怎么會是“隱逸者、富貴者、君子”呢?我因勢利導,提出:是呀,花是花,人是人,怎么會把花說成是人呢?既然作者把花說成人,肯定他們之間有相似之處,那么,它們的相似之處分別是什么呢?我讓學生再讀課文。他們通過思考、討論,理解到這是一種借花喻人的寫法。在這里,蓮象征君子。作者喜愛蓮,表明作者希望自己在污濁的世風中能保持君子般的品質。這樣,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學得更主動,興趣更濃厚,學習效率更高;而教師帶著問題講解,也提高了課堂效率。
2.問到學生的“心坎”上
提問時,我們必須了解當前狀態下學生掌握已有知識的情況和他們的生活閱歷、經驗等,設置的問題難易要適度,使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問到學生的“心坎”上去。如:教學《背影》時,學生了解全文大意后,我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回答:(1)文中“我”的父親共說了幾句話?(2)哪一句話令你最感動?為什么?(3)在日常生活中,你父母說的哪一句話令你最感動?為什么?這三個問題由表及里,環環相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在動手、動口、動腦的過程中體會到:樸素的話語中飽含父親對兒子(作者)濃濃的愛。
二 點撥提問,有效導思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等,運用畫龍點睛的方法進行點撥,啟發學生開動腦筋,進行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以此開辟學生新的思路,接通新的聯系,讓學生產生思維頓悟和突破,從而開發他們的智力,鍛煉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能力。
1.以舊引新式提問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找準“新知”與“舊知”的聯系點來提出疑問,能使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在鞏固舊知識的同時,獲得新知識,掌握了方法,培養了技能。如教學《白楊禮贊》時,先讓學生回顧郭沫若的《石榴》,然后才出示課題《白楊禮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從中受到尋找問題答案的啟示,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讀懂課文,找到問題得到答案,掌握新知識。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教師教得輕松自然。既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2.反饋疑惑時提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回答,從學生回答問題中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當發現他們的認識還是膚淺、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錯誤時,就應緊追不舍再次發問,并引導學生就原來的問題進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思考。
三 拓展提問,延伸課堂
在語文教學中,將課文閱讀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提問,用學生的生活感受去閱讀,使學生感同身受,用閱讀去影響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的同時,形成健康的人格。如教學《愛蓮說》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有人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周敦頤認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你同意哪一種看法,并舉例說說。這樣的問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克服了思維定式的束縛,拓寬了思維的空間,培養了發散思維。在思辨沖突中思維得到了鍛煉,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問題,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做到妙問,就能牽引學生在課堂上的心理活動,促使他們積極思考,增進他們在課堂上主動參與的程度,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充分利用自己的機智,做到善引,根據情況的變化作適時點撥,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就能幫助學生透徹地理解課文,挖掘他們學習的最大潛能,把他們的思維逐步引向求知的新天地,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