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課的導入也是如此。它只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激活沉悶的課堂,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達到教學高效率。如何導入新課?這成為我們每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然遇到的問題。下面結(jié)合教學談談幾點導入新課的方法。
一 形象直觀導入法
根據(jù)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加強直觀教學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方法。在導入新課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把枯燥的說教變得生動形象,激發(fā)學生濃厚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多媒體集“聲、色、畫、樂”于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于創(chuàng)設特定的意境,使學生仿佛置身其中,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喚起強烈的探索欲望,使學習成為一種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例如,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兩個不同大小的鐵球在同一高度為什么同時著地呢?”這是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單就教師的講解,學生們很難聽懂。于是我要求學生們在課下找來了不同大小的鐵球,導入新課時讓他們到講臺上演示。事實勝于雄辯,學生的記憶更深刻。
二 直接突破難點導入法
教學難點猶如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是認知過程中的“大敵”。它直接影響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教學中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突破教學難點,不僅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大面積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需要,也是廣大青年教師必須掌握的教學基本功。《黃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寫的是科學家根據(jù)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一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這頭黃河象的來歷。科學家們怎樣想象黃河象的來歷?其想象的根據(jù)是什么?這是全文的重點,其間包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推理過程。讓學生參與科學家的推理過程,讓學生經(jīng)過自己的智力活動,支配、運用已有知識,從中探求真理。發(fā)現(xiàn)真知是培養(yǎng)思維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于是我把導入閱讀的思維突破點、結(jié)合點安排在假設——推測——成因——結(jié)論上。在推測中,學生進行了一番緊張的比較、分析、判斷的邏輯思維活動,直接突破了難點,加深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三 音樂激趣導入法
音樂中蘊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它往往比語言來得更直接,更貼切,更能激發(fā)人的情感。《月光曲》既是一篇課文的題目,又是一首鋼琴曲。于是我這樣導入:剛才我們欣賞了伯牙的《高山流水》,它充滿了東方的神韻;接下來我們再來欣賞一支充滿異國韻味的曲子——《月光曲》。和諧優(yōu)美的曲子,把學生帶入愉悅其耳目、觸動其心靈、開發(fā)其智力,感受其情趣的情境,他們完全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接下來,我問:“剛才的音樂好聽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答道:“好聽!”我接著問:“你們知道這是誰的曲子嗎?”學生回答:“是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月光曲》。”我故作神秘地說:“關(guān)于《月光曲》的創(chuàng)作還有一個故事呢,你們想了解嗎?它的內(nèi)容是什么?表達了貝多芬怎樣的思想感情?這些問題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教師的巧妙點撥引發(fā)了學生的探究心理,再加上生動有趣的語言,一下子就把學生引入了課文中的情境。
四 情感感染導入法
在導入新課時,用感人的語言把自己的情感與文章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從而打動學生的心,激發(fā)學生的思想感情,形成一個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感人的語言能給人一種啟發(fā)與教育,一種無形的激勵,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唯一的聽眾》這篇課文語言優(yōu)美、感人,充滿人間真情和文學色彩,怎樣讓學生還沒學新課就能感受到老婦人那美好的心靈呢?我是這樣導入的:作者以前剛開始學習拉小提琴的時候,拉出的聲音總是很難聽,一段時間后仍是如此,他又沮喪又灰心。可是,一位謊稱自己“耳聾”的老太太,走入了作者的生活中,每當作者拉琴的時候,她就在一旁認真地“聽”并鼓勵他,她用心靈的傾聽和鼓勵讓作者感受到音樂的真正內(nèi)涵,激勵他認真練習,使他拉出的曲子越來越優(yōu)美動聽,讓作者在心靈上得到了鼓舞,最終成為一名著名的小提琴家。雖然她“聽”不到小提琴那優(yōu)美動聽的樂曲,但是她卻用心靈的傾聽激發(fā)了一個小提琴家的成長,她是多么的偉大。是啊,有的人聽不到,有的人看不到,但只要擁有一顆美好的心靈,那么他們會聽到、會看到世界的美好。就這樣引出新課,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活潑愉悅。
五 故事形式導入法
小學生特別喜歡聽故事,用故事的形式導入可以盡快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如在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這一課的時候。課前,我把課文內(nèi)容以故事的形式描述出來:一個漂亮的小女孩,一位端莊的女學者,科學書中的新名詞“放射線”,物理學中的計量單位“居里”。一條條科學定理,使她成為了科學史上的里程碑。她視名利如糞土,她將獎金捐贈給科研事業(yè)和戰(zhàn)爭中的法國,并將那些獎章送給她6歲的女兒當玩具。她的美名被載入人類文化的史冊。她,是誰呢?如此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又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在一個寒冷的大年夜里,當人們都和家人、朋友圍坐在火爐旁開心地吃東西、看電視時,街上卻有一個赤著腳的小女孩在賣火柴……第二天,可憐的小女孩被凍死在墻角里。”悲慘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學生,教師繼而提問:“小女孩的悲慘遭遇究竟是誰造成的呢?”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六 設置懸念導入法
設置懸念法就是在講授內(nèi)容前,先給學生提出一些與教學內(nèi)容有關(guān)的問題,以增強他們的求知欲,活躍他們的思維,同時對于小學生的學習也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引起學生的疑問,調(diào)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如教學《鯨》時,一上課,我向?qū)W生提出問題: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什么?海洋中最大的動物又是什么?由于順應了學生急于了解答案的心理,所以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積極圍繞問題去聽課。又如教《爬山虎的腳》這一課,我是這樣引題的:爬山虎是虎嗎?你們聽說過植物也有腳嗎?腳是用來走路的,但有的腳不一定在地上走,卻在墻壁上走,這是為什么呢?學生都很想知道答案。這種問題懸念的誘惑,讓學生興趣盎然,求知欲望強烈。當然設疑的深淺度要適宜,太難了學生不感興趣,太簡單了達不到學生開動腦筋的效果。
總之,導入新課是一種教學藝術(shù),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藝術(shù)性于一體。巧妙地使用好課堂的幾分鐘導課,無論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活躍課堂氣氛,還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都大有益處。啟其心扉、促其思維,能明顯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