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比較薄弱,對待學習主要從興趣出發。因此我們要順乎兒童的天性,投其所好,使他們在學中樂、樂中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好地完成學習任務,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但如何才能做到“順乎天性,投其所好”呢?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做了許多探索,主要有以下幾點做法。
一 引用故事,升華主題
愛聽故事是小學生的天性之一。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在課堂中可以啟發學生去思考,帶他們置身于知識的海洋中探求珍寶,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翁。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常常借用一些小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晏子使楚》一課時,除了讓學生在朗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晏子的能言善辯、臨危不懼、機智勇敢等優秀品質;此外,我收集資料,給學生講一些國內外名人不畏強暴、用機智巧妙的語言化解危機的故事,如:歌德反諷勢利小人、馬克·吐溫嘲諷奸商、周恩來在外交活動中的機敏等故事,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機智巧妙的語言能維護自身的利益不被侵犯,更能維護自己,甚至一個國家的尊嚴。
二 動手操作,加深理解
好動是兒童的又一天性,他們事事都“蠢蠢欲動”。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由此可見,讓學生動手操作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知識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努力探索知識的重要方法。如,我在教學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課文,我讓學生在熟讀課文之后,拿來三瓶水,引導幾個學生上臺做實驗,并讓學生觀察瓶子里水的變化。通過這樣一個小小的實驗操作演示,使學生容易理解,而且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 角色扮演,設身處地
小學生喜歡模仿,也相當善于模仿,這是兒童的第三個天性。兒童對知識的掌握差不多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在教學中,如果能充分發揮小學生的這一特長,一定會更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探求和深入理解。如《陶罐和鐵罐》是一篇充滿童趣又生動的寓言故事,學生學起來自然興趣盎然。我讓學生熟讀課文并理解之后,并沒有直接告訴他們鐵罐與陶罐的特點,而是請兩位學生上臺模擬鐵罐與陶罐對話的情境,讓其他學生充當“導演”。接下來讓學生通過對扮演者的表情動作以及說話語氣的觀察和指點,使其自然而然地體會出陶罐的憨厚老實、謙虛和氣,鐵罐的傲慢無禮、自以為是,這樣可以成功地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和生動的表演中不知不覺地學到知識,完成學習目標。
四 畫簡筆畫,引發興趣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畫畫、模仿性強的特點。這是兒童的又一大天性。平時學生接觸的都是傳統的講讀、分析課文的教學方式,顯得單一、乏味。把簡筆畫引進課堂,易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搞活課堂氣氛,并且簡筆畫和語言文字相比,更有真實性、形象性和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語言教學的不足。教學《荷花》一課時,我一改平常的教學方法,先在黑板上用寥寥幾筆畫出了幾朵荷花,然后才板書課題,導入新課。這樣一來,學生都很好奇,他們既不明白老師為什么不講語文課,卻畫出荷花來,又為我的“杰作”所驚嘆,還表現出非常想模仿的勁頭。就連平時幾個不喜歡語文課的學生,這時也有了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我再趁勢引入課堂教學,深刻形象地分析了課文內容。由于整節課都在一種輕松活潑的氣氛中進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 開展競賽,提高效率
小學生還有一大天性,就是喜動又好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自我表現欲。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上課時,適當安排一些生動有趣的比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在教學過程中,有機地、適當地安排比賽。如:朗讀比賽、擴詞比賽、成語接龍比賽、說話比賽等活動,展示他們的知識技能素質。讓他們在和諧、熱烈的活動中展開公平、公正的競賽,增強他們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以上列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從不同側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把學生愛玩好動的天性引上了學習的軌道。因此,只要教師不斷地進行研究和探索,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一定能使語文課堂生動有趣,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