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貼近生活,生活走近語文,是上好語文課,特別是賞析課的關鍵。展開豐富的想象,將生動的生活帶進語文課堂,把語文課堂拓寬到現實生活,找到吻合的支點,更是落實語文教學人文性的有效途徑。那么怎樣才能找到賞析的支點呢?
一 個性體驗——語文與生活的支點
語文是交際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反映生活,服務于生活的。聯系生活學習語文既是“導流”,又是“開源”。語文課堂教學就是教師用自己所擁有的豐富生活及對生活的感悟,找到語文與生活的支點,通過完美的表述,揭示語文所蘊涵的生活哲理,拉近語文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在教學中,我們應多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切不可打擊甚至扼殺學生的新解,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魯迅小說《故鄉》是一篇紀實性很強的文學作品,作者給我們描述了舊中國農村生活的現實圖景,反映了被生活所折磨的農民及小生產經營者,走向貧困與衰敗的必然命運。文中的典型人物閏土和楊二嫂,可以說是生活中被濃縮了的兩個典型人物。教師在分析時要引導學生,挖掘自己的生活潛能,使學生置身于當時社會生活的情境中,感知楊二嫂由“豆腐西施”到“圓規”的具體變化,讓生活中的“西施”走進課堂,走進學生,讓生活填補學生閱歷的不足,加深對文中人物的認識。也可通過展示圖片,豐富學生對這一現狀的認識,使學生認識到舊中國人民生活的困頓及精神所受的折磨,從而加深了學生對作品人物形象的認識。
二 情感交流——教師與學生的支點
教與學融為一體,既是教師與學生在知識共享的互動中,也是在情感交流的溝通中,完成教學任務。語文內容來源于生活,而生活本身又源于人類豐富而崇高的情感。所以教師在深入理解文章情感的前提下,要用自己的激情,喚起學生對生活的感悟。當然激情來源于課本,我們面對朱自清父親的“背影”,難道無動于衷嗎?我們誦讀毛澤東的詞“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難道不被他偉大的氣概所折服嗎?學習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難道不為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而感動嗎?正是這些觸手可及的、活生生的生活,蕩起了我們生命情感的漣漪,讓我們的激情點燃學生思維的火把,描繪師生互動的“美景”。因此教師要把課本中的“生活”現實化,以自己心靈的感悟搭起學生與課本的“橋梁”,用教師的豐富聯想與生活感觸,及對課文的感受,啟發、感染學生,進而達到師生互動、情感共鳴的教學效果。
三 放飛想象——思維與語言的支點
語言是想象的載體,又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形式。所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是對他們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作為語文教學,就是用語言這一千變萬化的形式,來傳遞和展現學生豐富的想象,并使其得到不斷的延伸與升華。楊朔的散文《荔枝蜜》是一篇很典型的美文,作者由荔枝樹——荔枝蜜——蜜蜂,再由辛勤的蜜蜂想到了勞動人民,最后不由得贊嘆:“多可愛的小生靈啊!”這是自然的想象上升到一個較為抽象的思維,而這一主題的表現正是通過語言所傳達的,從這一傳達中,領悟出它的內涵、情感,也將深奧的道理浮于水面。在教學中,生動、通俗、幽默、雋永的方言更能拓展學生想象的生活天地,架起思維與語言的橋梁,將課文內容與人生哲理有機地融為一體。
四 巧用媒體——靜態與動態的支點
現代教育技術中的多媒體運用,是將文學語言所描繪的藝術形象或藝術場面、事物發展的邏輯或事件的信息容量,從遙遠的千年之地,或縱橫幾萬里的人和事,濃縮于一時一地,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緊密地接觸課文內容,把靜態的文字變成動態的生活畫面,從而讓學生融入到課文內容之中。一方面讓學生容易了解課文,理解課文的主題;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啟迪他們的聯想與想象,使學生對課文的藝術魅力產生更深刻的感受。如教游記《周莊水韻》一文時,利用多媒體播放周莊圖片,并配以音樂《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就能很快引領學生走進美麗的江南水鄉周莊,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熱情。
總之,賞析課文既是師生情感的溝通,又是師生互動與課文溝通的過程,也是感情生活的過程。作為語文教學,通過賞析,使師生心靈產生共鳴,才能使學生思維的琴弦彈奏出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的動人樂章!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