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通過發揮學具的作用,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讓學生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知識和技能,從而提高自身整體素質。筆者從三個方面淺談了數學學具的作用。
【關鍵詞】學具 數學 情境 操作 增強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139-01
小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具體形象為主,他們在認識知識和發展思維的過程中,很難從教師的講授和得出的結論中獲得其中蘊含的教學思想、方法及思維品質。因為小學生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能力就得不到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訓練,通過發揮學具的作用,讓學生在實際驗證中得到真理,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才能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
一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運用學具的欲望
古人云: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更談不上智慧和靈感。只有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有靈感,人的興趣總是在積極的情境中產生。因此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興趣這個橋梁,營造生動、活潑并帶有一定興趣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思維想象空間。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以寬容、友愛、和善的心態對待每個學生,讓學生身心放松,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給學生提供學習用具,把學生引入一種與探究知識問題相聯系的輕松學習情境,去認識、學習、掌握、研究知識,尋找探索知識的方法和思路,讓學生在思考、發現、提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學習數學,并獲得學習數學的技能。教師在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時,要把故事情節、活動、游戲、動畫、生活等情境引入學生的思維中,讓學生能真正體驗這種思維情境,從而意識到問題是客觀存在的。讓學生們在心理上有一個“懸念”,激活學生的學習方向,激發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運用學習用具的欲望。
二 引導學生操作學具,培養學生主動性
數學本身是一門抽象、枯燥的學科,動手可以促進學生頭腦的靈活性。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用學具物畫出來,形成形象知識,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形象知識,逐步轉化為形象思維,通過思維探究,再把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形成數學概念,并讓學生理解和運用,最終達到鞏固和提取,有利于直觀形象思維和邏輯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授課中要及時引導學生操作學具,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機會。凡是學生能操作的都讓學生自己做,教師只做適當的指導。讓學生積極動手,剪、拼、移、補、量、畫,動腦思考操作全過程,總結操作要點,掌握操作技巧,教師對操作全過程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教具的演示、學具的操作、投影的動感結合、多媒體的綜合運用等功能,有助于學生開闊思維,加強學生的思維想象力,使學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識,對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正確引導學生操作學具,充分發揮學具的作用,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具的重要性。
三 合理利用學具,增強學生合作意識
小學生的思想活躍,思維靈活,善于表現自我。因此教師要給他們提供更多表現和發揮才能的機會,讓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思想,傾聽其他同學的想法,學會交流方法,增強合作學習的意識。如我在講解“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時,我組織學生分三組探究總結面積公式,分別給三個小組提供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的模型學具,我在一邊做提示、引導,學生動手、動腦的興趣很高,三個小組的學生幾分鐘后拿出了各自小組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全班互相交流,三個小組的同學代表在臺上講述自己小組的觀點、看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其他小組成員爭著補充和說明,提出不同的觀點和看法。課堂教學的氣氛非常濃厚。學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學會了合作學習,體驗了一題多解的方法,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分享交流學習帶來的成功和快樂,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的積極性,給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贏得了寶貴的經驗,有利于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對開發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