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
教師要求學生先通過“畫一畫,比一比,折一折和量一量”自主探究圓的特征。學生自主探究結束后,教師給出以下問題:(1)在同一個圓里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2)在同一個圓里,半徑的長度是否都相等?直徑呢?(3)同一個圓的直徑和半徑有什么關系?
學生相互討論后,教師問:“還發現了什么?”
生1:將圓對折2次,分成4等份,兩條折痕的交點就是圓心。
生2:圓里有無數個直角。
教師的預設答案是圓有無數個直徑,繼續問生2:“圓里究竟有無數個什么?”學生仍堅持自己的回答。師大失所望,讓舉手的同桌回答,說出了老師理想的答案,老師面露贊許之色。
〖案例分析〗
這是我校一位老師公開課的教學片段。
課后,我特意找到回答“圓里有無數個直角”的學生。學生解釋道:“把圓對折2次分成4等份,就有4個直角。圓里面有無數條垂直的直徑,把這些點連起來,都是直角”。他滿臉的失望。
聽了學生的解釋,我陷入了沉思:圓是一條封閉的曲線,不可能有無數個直角。在圓里可以畫無數相互垂直的直徑,也可以畫無數個直角。學生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認識呢?因為學生把圓形紙片看成了圓。倘若教師只要求學生“畫一畫,比一比和量一量”,學生不難發現圓的一些特征。多了“折一折”,學生從折痕中發現了“兩條折痕的交點就是圓心”,也發現了“圓有無數個直角”。
學生不僅發現了圓有無數條直徑,而且發現了圓有無數條互相垂直的直徑。可惜,就因為他的答案和老師預設的不一致,老師擔心出現事與愿違的場面造成“敗筆”,就扼殺了一個孩子學習的探究欲。
學生探究時,教師要在等待中了解學情。學生的數學探究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所處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往往會導致他們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教學時,我們要盡可能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究,等待學生的發現。
案例中,教師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并提供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圓的特征,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探究性學習的平臺。但學生探究時,教師應成為學生探究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參與者,走到學生中了解學情,對學生探究過程中的新發現、新思維以及存在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抓住契機,生成別樣的精彩。
特級教師張齊華在執教“軸對稱圖形”時,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對于平行四邊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爭論起來。
生1:我認為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沿著高把它剪下來,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對折后,左右兩邊能完全重合。
生2:我認為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把平行四邊形對折后,兩邊的圖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認為它不是……
此刻,張老師特意走過去,跟生1握著手:“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贊成你的說法,而是感謝你為課堂創造出了兩種不同的聲音。想想,要是我們的課堂只有一種聲音,那該多單調啊!實踐出真知,我們動手試試。”
在學生再次進行操作實踐后,生1改變了自己的看法,知道了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不僅獲得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學習的自信與快樂,真切地感受到數學中蘊藏著和諧的美。張老師運用智慧的語言,對學生進行靈動的評價。課堂上,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不斷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學生發言時,教師要在等待中認真傾聽。學生發言時,教師只有認真傾聽,才能激起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倘若教師左顧而言他,學生就會出現漫不經心的學習狀態。當學生的發言與自己的預設不一致時,教師更要認真傾聽,不要急于安排其他學生發言,說不定學生的發言就是一種創新思維。如果教師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就會讓學生說說理由,然后判斷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而不是急于安排其他學生發言。
教學過程具有不可預測的動態美。面對學生,我們要多一些寬容、多一些機智、多一些等待。等待是一種期望、一種鼓勵。多一些等待,學生就多一些自主探索的經歷和體會,多一些對問題的了解與深思;多一些等待,學生就多一些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機會和經驗,多一些對知識的理解和提升。學會等待應該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一種意識、一種追求、一種職業自覺;學會等待,你的心中就裝下了班上的每一個學生;學會等待,你的課堂就充滿了靈動和活力。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