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作學習模式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創設情境達到教學目的,通過全體學生的思考、討論、組間競爭,產生興趣,寓學于樂,學而不厭,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精神。
【關鍵詞】合作 自主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145-01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以學生的主動為主,以學生的合作學習活動為主線,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所以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參與是鍛煉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催化劑。應試教育下的學生早已失去主動參與意識,沒有學習方法和目標,只是被動地做大量的機械練習。長期下去會使學生的思路狹窄,形成思維依賴。學生在交流各自思維過程和分享思維結果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發散思維和完善了思維品質,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的意識。
一 數學課堂打造學生學習平臺
近年來,不少教師對如何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的問題作了各種探討。由于在實踐中缺乏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其效果仍然微乎其微。“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要我們精心設計,就能創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法。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故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于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這番話已經說明了當前課改的目標,使教師的教最終達到不教,讓學生自探科學之路。如在教八年級數學分式方程的應用題時,發散學生的思維,預留充足的時間,進行研究探索學習。因為學生已經掌握了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剩下的是應用題的審題、分析、和解決。教材編寫貼近生活,解決學生身邊的問題。本來一堂課只能解決1~2道應用題,但采用探究方法,創設學生合作學習的情境,一堂課可以解決好幾道題,并能分析得頭頭是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 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合作學習活動能讓學生學會知識,學會做事,使素質得以提高,形成合作意識,還能激勵學生們各盡所能共同完成任務。將事先分編成的程度不同的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組組競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以學生個人或小組的進步作為評估獎勵的依據。通過嘗試,證明合作學習活動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鍛煉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公平合理的競爭條件、強烈的集體榮譽感使得課堂氣氛緊張而和諧有序。由師生間的交流擴大到師生間、生生間的多邊活動,充分地開發課堂的人力資源,使教師教得活潑,學生學得主動。
合作學習活動是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激勵結構創造一種情境,在這種情境中小組成員達到他們的個人目的。所以,為了達到個人目的,小組成員必須既要幫助他們的小組同伴,又要去鼓勵他們為小組盡最大努力。小組相依性的理論基礎要求小組成員能夠確切地相互幫助或一起工作。這種行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助于小組獲得獎勵,而且小組得到獎勵還可以在小組成員中激發直接目標行為。
對所學學科產生興趣可以刺激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寓學于樂,才會學而不厭,有了興趣才能會學、樂學、好學。為了學好數學中的每一個問題乃至每一個概念,教師都應盡力創設情境使學生進入思維,放手讓學生去思考、探討、創新。較困難的問題在小組間進行討論,集體歸納,教師盡量不干預。例如教學“近似數與有效數字”時,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在一起學習一段時間了,每個人的身體都長高了一些,那么你知道你同桌有多高嗎?你的書本、課桌有多長嗎?讓學生立即行動起來,進入狀態,當學生經過實際測量后發現測量結果不同(這就是誤差),但其結果是近似的,由此引入本課的內容。這樣既可以分散學習的難點,又使學生享受較多的學習主動權。發揮合作學習的特點,逐步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三 合作學習模式與實際問題相結合
合作學習的特點不僅僅是教師指導下的自學,更重要的是課堂之外的合作與探索,也就是學會學習的途徑和方法。在課外活動小組中,教師提出超越課本知識要求的問題,讓學生適當引申,發現規律并探求解決途徑。例如,學生學完二次根式以后,在復習時,為了歸納知識與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可以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思考如何測量學校旗桿的高度。同學們集思廣益,實際操作,找到了幾種測量高度的不同方法:(1)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物高與影長成比例;(2)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識來解;(3)有的學生甚至把旗桿放倒后測量,雖然沒有按要求去做,但教師也要給予鼓勵,要善于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學會數形結合形成技能技巧。
總之,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當今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我們必須面對復雜多變的教學現實,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努力創新。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