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操作性作業——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1.手工類的作業
這類作業,就是讓學生動手動腦,從實踐中獲得知識和能力。在布置作業時,教師要做好指導,適當地給學生一些有啟發性的提示語,比如選用哪些材料制作較方便,大體的制作要求等。如:在學習“圓的認識”前,讓學生動手制作圓的模型,材料可以是膠版、硬紙等,并要求學生找出圓的中心、圓的周長等。
2.美工類的作業
學生準備幾張白紙,大小自定。在正確畫圖的基礎上還可根據個人喜好進行自由發揮。例如,學習了方向和位置后,家庭作業就是:自行設計一張家鄉地圖,畫出主要線路、主要河道和標志性建筑。結果,學生完成的作業,除了達到規定的要求外,還畫上了風景點、游樂點,甚至連醫務所、洗手間等人性化設施都具體地標明。由此,學生在作業中真實體驗到了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3.拼圖類的作業
拼圖作業可以讓學生了解部分和整體的關系。完成此類題目時,要求先動手拼一拼,再把拼后的作品粘貼在紙上或結合拼的過程在紙上用數學語言或符號描述出來,讓過程性的知識留下痕跡。例如,學習了圖形的拼組后,家庭作業就是:先用紙剪出大小不同的三角形、長方形,然后將這些圖形拼在一個大的長方形內,寫出發現的結論。通過這些嘗試,使學生能夠清楚明了地認識圖形之間的關系。
這樣的作業,培養了學生空間思維,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 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數感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于例題和練習中涉及量與計量的內容,可結合某一教學單元某個研究專題進行。根據具體內容,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人合作的形式。如:在學習了“年、月、日”后,布置學生做一個年歷表。再如,學習了“比例尺”之后,可以結合學生家庭住房及其院子的實際,讓學生進行測量、計算,用合適的比例尺畫出家的平面圖。
小學數學中量與計量的內容很多。而量單位的進率不完全相同,況且學生對這些量的認識也很抽象。教師在課堂上無論怎么講,學生的認識也是模糊的。因此,我們要指導學生實踐,通過實踐途徑,讓學生切身感受,增強對觀念的認識。在設計此類題時,教師要求學生做到人人練習、多多練習,加強實踐,增加感受。例如,學習了“克與千克”后,家庭作業就是:“掂一掂雞蛋、碗、一粒米、臉盆,并稱一稱,感受1千克和1克的質量。”學習了“千米的認識”后,布置學生學習量長度:從家里出發,到達學校門口是多少步,每一步是多少米,算出學校到家里的距離。通過親身實踐,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真切的認識和理解。
三 探究性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根據教學的內容和學生學習數學的活動經驗,可以布置一些作業,讓學生主動探索,使學生在活動中成為問題的探索者。
例如,在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后,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觀察蜻蜓、蝴蝶,你有什么發現?它們是不是軸對稱的形狀?又如,讓學生了解家里的用電情況,哪個月用電多,哪個月用電少。根據調查的情況,寫一份《節約用電》的建議書。再如,學習了“比例尺”后,要求學生回家后,畫出客廳的平面圖,并且思考:你家客廳的設計和擺設合理嗎?你能把客廳的擺設設計得更漂亮嗎?
四 查閱性作業——拓展學生的數學視野
課本中,有不少“你知道嗎”這樣的提問。可以布置學生課后查閱。學生通過上網查找或翻閱有關書籍,會了解到很多知識。例如,在學習了“圓的認識”之后,可以布置學生上網查閱有關圓周率的知識。學生查閱時,了解了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光輝成就,也被他在研究圓周率時表現的勇氣和精神所感動,領悟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學生在查閱資料的同時會閱讀一些科學家的故事,會認識科學成果得之不易,也會了解到數學知識在人類發展史上的廣泛應用。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同時又使學生得到了感染、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 分層次作業——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
學生的數學基礎不一,智力也有差異,因此,布置作業可以有不同的難易程度,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例如,在學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后,設計作業:(1)一個木箱子的長是40厘米,寬是25厘米,高是20厘米,做這個箱子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木料?(2)一個木箱子的棱長總和是86厘米,長是18厘米,寬是8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3)一個木箱子的底面積是240平方厘米,底面周長是240厘米,它的表面積是860平方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此種設計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作業中積極思考。
總之,數學作業的設計,要切合學生的心理特征,要多一點趣味性,多一點實踐操作,要喚起學生的求知熱情。這樣,學生就會多途徑、積極地去探索。教師的職責,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張開智慧的翅膀,盡情展示自己的個性和才能,使數學作業成為他們放飛潛能的天空,從而賦予數學作業生命的色彩。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