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主要是使學生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概念教學一直是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些關鍵性的概念,貫穿于整個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能否掌握和理解這些概念,直接影響到某一章或整個物理教材的學習和掌握。因而如何采用合理的課堂結構和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及時反饋,調控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概念,是搞好概念教學的關鍵。那么,怎樣才能教好初中物理概念呢?筆者認為物理概念教學應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 設疑引入概念
物理概念較抽象,而學生的注意力往往分散,不易集中。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學中要通過提出與課本有關的問題;或做小實驗或復習有關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物理概念盡管抽象,但是物理概念都是從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得出來的,教師要想提高學生學習物理概念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設疑、創設教學情境是調動學生學習行之有效的辦法。
例如:在講“壓強”概念之前,先引導學生復習壓力的概念,然后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曾考慮過這樣的問題嗎?為什么一塊絨布或厚紙板很容易給一個針穿過,卻很難用鈍頭的鐵釘把它穿過?在小箱的開口端蒙上報紙,將一磚平放在報紙上,紙未被壓破,而將磚豎放時,紙即壓破,這又是什么道理呢?這時學生無法回答,這樣就引起了學生的好奇,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引出新概念——“壓強”,使學生知道學習新概念的必要性,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二 聯系生活實際,導出新概念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物理就在身邊。這樣更能使學生有學好物理的強烈愿望,主動參與學習,增強學生學習物理概念的興趣。
如在學習“慣性”時,因為每個學生都坐過汽車,都知道當正在行駛前進的汽車,突然急剎車時,車上的人都會向前傾。當窗簾上有許多灰塵時,拍打窗簾后,窗簾因受力改變運動狀態而振動,而窗簾上的灰塵會落下,達到除塵的目的。
上述兩個例子中,車上的人會向前傾,窗簾上的灰塵會落下,都是由于一切物體都有慣性,從而導出慣性的概念。
三 做好課堂演示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做好演示實驗,使學生獲得與物理概念有直接聯系的、具體直觀的感性認識,是學生形成概念的基礎。做好實驗能使一些枯燥乏味的概念講得有吸引力,可使學生獲得生動鮮明的感性認識。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又可使學生對研究的問題產生強烈的興趣。
如在講“光的折射”時,我做了這樣的演示實驗:課堂上,我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幣,移動杯子,使眼睛剛剛看不到硬幣,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變,慢慢向杯里倒水,隨著水面的提高,觀察者看到了硬幣,還會發現硬幣升高了。實驗中,“升高”的硬幣是由于光的折射原因。通過這個實驗,使學生對光的折射現象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 引導學生建立物理概念
新的物理概念在引入過程中,老師的啟發和引導非常重要。引導的問題要符合學生實際,不要跳躍太快,切不可急躁地用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思維,把概念“灌”給學生,以避免學生死記硬背,達不到真正的理解。
例如:“大氣壓強”概念的建立。通過演示課本實驗后,我引導學生進行討論:(1)什么原因使皮碗緊貼在一起拉不開呢?(2)杯中裝滿水,蓋上硬紙片,倒置過來后,是什么原因使硬紙片不掉下來呢?然后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原因:皮碗周圍只有空氣,沒有其他物體,把皮碗緊壓在一起的力,只能是空氣產生的,向上托住硬紙片不掉下來的力也只能是空氣產生的,這樣,“大氣壓強”的概念很快在學生頭腦中形成。
五 重視概念間的比較、類比
概念的運用是概念具體化的過程,而概念每一次具體化,都使概念進一步豐富和深入。通過對概念的變式分析,習題訓練,使學生鞏固概念,這是必要的。但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特征往往隱蔽在非本質特征之中,概念和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易使學生混淆。初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差。雖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給人的感覺較具體、形象,但學生往往覺得物理理論很抽象,難以理解和接受。而運用類比的方法進行教學,以舊帶新,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從形象提升到抽象,幫助學生有效地把握物理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因此,為了使學生對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概念的運用過程中,要重視、突出類比的方法。
例如:學生學習了密度:ρ=m/V后,知道物質的密度ρ與質量m的多少和體積V的大小沒有關系,是質量與體積的比值,質量m增加或減小幾倍時,它的體積也同時增加或減小幾倍,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保持不變,這就說明同種物質的密度是不變的。密度是反映物質本身的一種屬性。學習歐姆定律:R=U/I時,可以與公式ρ=m/V進行類比,R=U/I中,導體的電阻R也是由電壓和電流的比值決定,決定導體的電阻大小不是電壓U和電流I的大小。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材料所決定的,同樣,電阻是反映導體本身的一種屬性,都是采用比值定義物理概念。又如:速度和功率的公式V=s/t和P=w/t。速度的物理意義是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距離,它反映的是物體運動的快慢,那么功率的物理意義是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功,它反映的是物體做功的快慢,單位的確定也顯而易見。
六 及時練習,進一步鞏固
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要學生在短期內掌握大量的知識,同時發展認識能力。剛學習了新概念,學生對概念的掌握是不牢固、不深刻的,若不及時采用練習與復習的手段對新概念加以鞏固,就會學得不牢,事倍功半。為了使概念得到鞏固和深化,就要多引導學生應用概念去解釋現象,分析解決問題。
例如:學習“液化”概念以后,可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如下問題:(1)燒開水時會冒出“白氣”,為什么?(2)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戶外的人不斷地呼出“白氣”,為什么?(3)讓學生解釋自然現象“霧”、“露”是怎樣形成的?
通過以上練習,可以使學生對“液化”概念的理解進一步得到鞏固和深化。
物理概念教學是學生邏輯推理、思維和能力形成與發展的依據,是學生正確、合理、迅速運算的基本保證。加強物理概念教學,既可以使學生對物理理論加深理解,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概念的教學,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