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三的復習課中,繁重的任務使學生感到累,老師也累。師生在深入復習的同時往往忽略了第一手資料——教材。對教材中的概念進行深刻的理解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概念性強”,這是數學考試的一個特點。“數學是由概念、命題組成的邏輯系統,而概念是基礎,是使整個體系連接成一體的紐帶。”數學的每個術語、符號和習慣用語都有著明確具體的內涵。這個特點就要求考生在解題時,首先要透徹理解概念的含義。這就要求學生學會如何看書,如何理解書中的有關概念,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下面以反函數的定義為例,淺談筆者在教學中的體會。
教材中反函數的定義:一般地,設函數y=f(x)(x∈A)中,設它的值域為C。根據函數中x、y的關系,用y把x表示出來,得到x=φ(y)。如果對于在C中的任何一個值,通過x=φ(y),x在A中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對應,那么,x=φ(y)就表示y是自變量,x是自變量y的函數。這樣的函數x=φ(y)(y∈C)叫做函數y=f(x)(x∈A)的反函數,記作:x=f -1(y),習慣寫作:y=f -1(x)。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定義中提供了哪些信息?從中得到什么結論?”學生往往只能回答出:“它給出了求反函數的步驟”:(1)解出x=φ(y);(2)將x和y互換。這時教師應適當地引導學生:既然反函數是在函數概念的基礎上定義的,它也要符合函數的定義:A、B是非空數集,如果按照某個確定的對應關系f,是對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個數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確定的數f(x)和它對應,那么就稱為從集合A到集合B的一個函數,記作y=f(x)(x∈A)。對比兩個概念能得到哪些隱含的結論?經過學生激烈的討論,最后師生共同得出:對于函數y=f(x)(x∈A)每一個x對應唯一的y,反過來又要求x=f -1(y)每一個y對應唯一的x,這樣不難得出結論:一個函數存在反函數的條件是該函數必須是一一對應。原函數的定義域、值域分別是其反函數的值域、定義域。
教師不失時機地進一步引導:“由此聯想原函數和它反函數的圖像的關系?”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回答:圖像關于直線y=x對稱。再進一步引導:“如果原函數是隨著x的增大y在增大,那么反函數會怎么樣呢?”顯然由定義可看出原函數和它的反函數單調性是一致的。最后,師生共同對結
論進行總結、整理。如下表所示:
點評:求一個函數的反函數就是把x從解析式中求出來,這就要看是加在x上的運算有幾層,各是什么,然后從外向里用每層運算的逆運算加在等號兩邊,x就可以逐步解出,其實質上仍然是反函數的定義。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