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興趣對于學習文化知識,尤其是數學,尤為重要。教師應從創設情境上下工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面就將筆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些做法總結如下。
一 創設人際和諧的情境,是激趣樂學的前提
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能喚起學生學習的信心。小學生往往不適應陌生的環境,在陌生人面前顯得羞澀,放不開。在談論問題時一遇到困難就容易打退堂鼓。因此,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相互增進了解,相互信任。另外,鼓勵學生之間多交流,營造一種活潑的、寬松的環境氛圍,使學生在和諧寬松的環境里學習,激發他們求知的興趣。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師生間、同學間要做到平等。讓學生自主管理、自我約束、相互幫助,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二 創設輕松的學習環境,是激趣樂學的關鍵
心理學告訴我們,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能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固步自封,往往在教學中采取大包大攬的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了追求分數,無形中給學生施加了很大的壓力,這樣往往適得其反。只有在課堂教學上去掉枷鎖,創造輕松的學習環境,才能使學生從應試教育中解放出來,活潑主動地學習。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上講臺當老師,由他們去發揮,爭取每一個學生都能當老師,放手讓學生自由地學、思、疑、問,暢所欲言,展示自我,使靈感的火花自由綻放,潛能得到最大發揮,從而樹立起創新學習的信心。
三 創設濃郁的趣味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學習之樂
孩子的天性是愛玩。寓教學于游戲中,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特別是低年級兒童更喜愛游戲活動。因此,在教學中適當采用游戲的方式,學生十分歡迎,興趣更濃,教學效果也更好。我在教小學數學“雞兔同籠”時,讓一部分學生扮演雞,一部分學生扮演兔,學生們興趣高漲,搶著表演、發言。如在低年級教學中開展開火車、開房門、找朋友、奪紅旗、放鞭炮等游戲,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四 創設主動參與的情境,讓學生體會參與之樂
學生如果能親自動手實踐,對學習數學是極有好處的。如我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讓學生事先準備一個紙折的長方形模型。課堂上,我提出要求,學生們自己量長方形模型的長、寬、高,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探討求表面積的方法。學生們個個情趣飽滿,進行研究。老師最后通過比較、分析、歸納,得出長方形的表面積公式。這種方法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發現問題,手腦并用,通過自身的探索后獲得成功,體驗參與之樂。在教學量物體的長度時,我從科學實驗室借來了量尺,兩個一組,互相量對方身體的高度。學生們非常認真,要求被量的同伴脫掉鞋子,準確量出了對方的高度。從這次活動中,學生們學到了量物體的方法,同時也培養了認真、細心的性格。這些有趣的活動,學生不僅興趣濃厚、積極性高,而且通過親身參與,印象更深刻,記憶更牢固。
五 創設探究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求知之樂
教師如果能設置一些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創設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帶著疑問,在教師的誘導下探索研究,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一節時,在導入新課時,教師讓學生任意說一個整數,教師馬上就能回答是否能被3整除,這一現象使學生感到十分驚奇、羨慕,急于知道這是為什么,于是在教師的誘導下,逐步發現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從而體會到了求知之樂。
六 創設競爭情境,讓學生獲得進取之樂
“好勝心”是每個兒童的天性。教師要利用兒童的這一特征,多創設競爭的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練習口算時,教師先出一道題,讓學生搶答,誰最先答出正確的答案,誰就有資格上臺當老師出題。學生們覺得很新奇,個個全神貫注,爭先搶答,都想嘗試當一回小老師。
在進行簡便運算時,我出了幾道題:9+8+6+7-8-7+5-6-5=?;2-3+6+3-8=?讓學生快速運算,看誰做得最快最好。有一個學生做得非常快。我請他上講臺,講講他是如何運算的。他講了后,學生們都羨慕不已,而他也感覺非常自豪。這樣,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生便在緊張、刺激的學習中獲得成功,體驗到了進取之樂。
七 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游戲中學數學,在學數學時做游戲。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鉆得深,學得好。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教室后面的黑板報,由于某種原因,有一小塊是空白的,問大家看了是什么感受?老師趁此時戴上一副只有一個鏡片的眼鏡,引起學生的哄堂大笑。教師因勢利導,從追問笑因,引出軸對稱圖形的教學內容。再引導學生觀察教室的各個面,讓學生說出哪些是對稱的,現實生活中還見過哪些對稱的圖形。這樣,教學目的就達到了,激發了學生創新學習的興趣。
總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從多方面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合理恰當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他們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對知識的發生、發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全面培養學生能力的課改精神。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