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的直接動力。教師只有善于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達到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除了把握住教材的重難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還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勝的心理特點,采用多種形式、從多個方面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 創設情境,喚起學習興趣
創設情境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它直接影響著整堂課的效果。而適當的教學情境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促使他們持久保持學習熱情,從而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要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生動活潑的狀態,就必須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起來。”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盡量利用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學習創設一種愉快的情境,讓學生感到每節課都有新意、有新鮮感。小學生對故事非常感興趣,而且百聽不厭。因此,把教材中一幅幅畫面所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簡短的故事,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例如:在教學“上、下”的概念時,我先投影出一棵擬人化的老樹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著講故事:“在大森林里住著一位樹爺爺,他善良慈祥,與森林里的小動物們相處得很好,每天,森林里的小動物都來幫樹爺爺干活,陪他聊天,樹爺爺也經常給小動物講故事。瞧,今天都有誰來了?”我邊說邊引導學生觀察小動物(小鳥在樹枝上,小松鼠在樹杈上,小兔在樹下)。學生搶著要回答,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抓住這一契機,我提出問題:誰能說說這三只動物誰在誰上面?誰在誰下面?進一步把學生的情緒推向高潮。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一種愉快的氛圍中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二 動手操作,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應該多給學生一些動手探究的機會,多給學生一些感悟知識魅力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從心動到行動,以行動獲取成功。通過學生自己動手,不僅能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從中發現一些問題。如在學“平行四邊形”時,讓學生事先做兩對邊長長度分別相等并釘成活動的四邊形學具進行演示:先把它拉成平行四邊形,學生說出是什么圖形后,將平行四邊形的兩個銳角向相反方向拉動,讓學生觀察圖形雖然在變化,但仍然是平行四邊形,然后將平行四邊形的兩個銳角向相反方向拉動,同時讓學生觀察當四個角都成直角時就成了長方形,接著再讓學生想象,如果長方形的長和寬一樣長時,又成了什么圖形?一邊演示,一邊讓學生比較這些圖形的特征和相互之間的關系,老師描述出來,使學生知道長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單一的操作演示、學生簡單的模仿操作轉化為探索性、創造性的自主實踐活動;應創設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應精心設計,使教具、學具等直觀教學手段發揮應有的作用;應讓學生明確動手操作的目標,即研究什么事物,觀察什么現象,或分析一種什么關系;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的難易,適當提示操作方法。在學生發現和感受到一種知識或一種方法后,要組織學生相互交流,擺事實、講道理,進行分析,形成共同認識。其次,要適時加以指導和總結,才能把學生從玩中引到學習上來,完成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和飛躍。使動手實踐活動真正成為激發學生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課堂走向生活,學以致用的有效手段。
三 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習興趣
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影像的特點,具有許多對于教育、教學過程有利的特性與功能,這些特性與功能是其他媒體(例如幻燈、投影、電影、錄音、錄像、電視等)所不具備或是不完全具備的。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利用課件向學生講授課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而且可以利用實物展示臺或課件制作中的鏈接功能向學生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新信息、新動態、新觀點、新數據等。從而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同時,它使一些在傳統教學手段下很難表達的教學內容或無法觀察到的現象,通過計算機形象、生動、直觀地顯示出來,從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多媒體教學可使原來枯燥抽象的學習內容通過圖形、動畫等表現形式而變得直觀易懂,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 鼓勵創新,升華學習興趣
鼓勵學生創造性地思考問題,讓學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使他們真正領略到創新的愉快和歡樂,這對于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的興趣,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些能訓練靈活思維的素材,逐漸養成學生多方面、多角度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一題多解”正是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創造性的最好素材。例如:“王叔叔開車從甲地到乙地,前2小時行了100km。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一共要用3小時,甲乙兩地相距多遠?”一題,可以引導學生用以下方法來解答:(1)先求1小時可行多少千米,再求3小時可行多少千米。算式為:100÷2×3=150(千米)。(2)先求行1千米用多少小時,再求3小時可行多少千米。算式為:3÷(2÷100)=150(千米)。(3)用倍數解,先求3小時里有幾個2小時,再求3小時可行多少千米。算式為:100×(3÷2)=150(千米)。(4)用比例解,設3小時可行x千米。算式為:100∶2=x∶3,解得:x=150。
這些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法,開闊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應變能力,發展了思維的靈活性,激發了學習興趣。
總之,通過幾年來的不斷嘗試,我深深體會到,只有教師想方設法地采用多種形式去培養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取得知識,才能有效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