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互貫通,相互聯系。只有使家庭道德教育與學校道德教育融為一體,相互配合,才能達到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目的。
【關鍵詞】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157-02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不僅直接關系到每個孩子、每個家庭、每個學校,而且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安全與和諧,更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復興。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重視家庭教育,已成為眾多人的共識。但大多家長對孩子的智力和特長投入較多,而對孩子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知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知識和能力恰恰發端于思想品德的母體。人而無德,行之不遠。如何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擺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務。
一 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石
家庭是構成社會最基層的單位,也是人的第一個自然教育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將自身已經內化的社會價值、行為規范、道德意識直接或間接地傳遞給子女,子女從父母的潛移默化中了解生活,認識社會,形成態度。
家庭教育是以情感為基礎的教育,并與家庭生活緊密聯系,經常體現為家庭倫理的人生樂趣,教育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隨時進行、隨機變化,具有示范、模仿的特點。
1.倡導社會共同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養成子女良好品德
古人說:“少年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一個人小時候接受的教育和影響所形成的習慣,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終生都會起作用。因此,家長應一開始就用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教育子女,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培養他們自尊自重、自立自強、謙讓、合作、助人等基本道德品質,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家庭教育方式與子女的社會性發展有密切關系,相應地會影響子女品德的培養。專制家庭培養出的孩子,往往消極、退縮并有逆反心理,自私刻薄;溺愛家庭的孩子則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征,任性、攻擊性強、缺乏責任心;而民主家庭的孩子表現出尊重他人、善于合作、有獨立性等優良品質。因此,在家庭關系和諧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更能夠適應社會要求,并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
3.家長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做好子女的表率
父母的道德行為是無聲的語言,產生的效果更直接、更明顯。父母若具有美好純正的道德行為,就會給孩子以積極有益的影響;反之,則會產生消極、有害的效果。
二 學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導
學校環境是道德教育活動的直接依托。對于家庭而言,學校教育是一個宏觀環境。學校教育是由專業人員承擔,進行目的明確、組織嚴密、系統完善、計劃性強的,以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整個道德教育系統中居于主導地位。
學校教育要堅持以德為首的原則,應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不僅要加強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更應注重道德素質的培養,改革道德教育形式和方法,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地位,建立健全突出道德教育的評價體系。優化學校道德教育環境,端正學風、教風,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管理為人,管理為德,橫向統一,縱向一致,讓校園擁有清新、高雅、厚重的育人氣息。
三 家庭與學校道德教育一體化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一個人一生中受教育的不同階段和不同模式,這兩者應互相影響、互相促進。道德教育立足于學校,又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形成“合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將大有裨益。
1.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共同作用,保證道德教育在時空上的連續性
道德教育時空的連續性表現在個體的教育過程不限于專門的區域和時間,因此,家庭與學校作為道德教育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應割裂開來,而是相互融合、貫通。學生雖然在學校接受各種教育,但他們仍然需要來自家庭的關懷,在道德上進行示范和引導。如果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哪一方面有空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就無法有機銜接,造成青少年在一定的時間、空間范圍內放任自流,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就會滲入,使整體道德教育失去意義。
2.利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優勢,實現道德教育在威信上的統一
在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雙重關系,即教育上的教育與被教育、經濟上的撫養與被撫養的關系。而血緣和感情是這種雙重關系的基礎。父母的慈愛和溫柔,對子女的經常關懷,對子女性格和內心世界的洞悉,在子女心靈扎根,自然父母就會成為他們信賴和尊敬的人。因此,父母的教導應具有一定導向性和權威性。同樣,在學校,教師是塑造學生靈魂的工程師,不僅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而且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政治態度、思想作風、道德品質、治學精神、行為習慣,都對學生有很深的影響。常言道:“親其師,所以信其道。”教師只有樹立起威信,把言教與身教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從教師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學道德準則的可信性,從而愿意積極行動,促成學生的言行統一。
參考文獻
[1]林桂芳.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結合[J].教育論壇,2007(4)
[2]張忠花.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如何密切接軌[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09(14)
[3]徐勤玲.尋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平衡點[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6)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