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班級管理存在班級信任危機、學風差、紀律差等是因為他們形成了信任的習得性無助、低自我效能感、缺失愛、尊重和關注。教師可以采用:樹立信心,行動證實與感化;嘗試鼓勵,逐步塑造成功;巧用強化,平等交流,人格尊重,積極關注的方式進行解決。
【關鍵詞】問題學生 習得性無助 自我效能感 強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168-02
標簽理論認為,“越軌行為是應用規章、法律等對于‘冒犯者’標定的結果。越軌行為者,就是被成功地貼上了這種“標簽”的人。被貼上“標簽”的人會不知不覺修正“自我形象”,逐漸接受社會對其的不良評價并開始認同他人的觀點。“問題學生”無疑是被貼上這個恥辱性“標簽”并在無意識修正自己行為使之符合這個“標簽”的學生。
中職班級以大家認為的“問題學生”居多,存在紀律差、學風差等問題,使教育和班級管理進展困難。
問題一:班級信任危機——信任的“習得性無助”
中職的班集體建立和形成尤其困難,這個困難存在兩個方面:一是師生信任危機;二是生生信任危機。這兩個信任危機形成了班集體建立的困難,尤其給有愛心和責任心的老師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困惑和失望,甚至導致一些老師的信心缺失并最終放棄。而學生信任的缺失則導致不能形成一個有良好氛圍的班集體團隊,不利于工作的開展和良好班級氛圍的形成。
習得性無助指個體在經歷了某種學習后,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的特殊心理狀態。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因為學習不好或者“問題行為”不被重視和關注的經歷導致了對老師的偏見和消極情感。進入中職后,他們的認知沒有隨外界的變化而變化,長期的信任缺失導致他們在新形勢下建立信任出現困難。
大部分中職生在情感上無法和老師建立起應有的信任和親密,在認知上一直存在一種錯誤印象,這種情感和認知體現在行為上就是對老師的不信任和不配合,從而造成了班級建立和工作開展的困難。很多年輕教師決心去感化和轉化學生,開展工作后卻舉步維艱收效甚微,并最終放棄。導致了社會自我實現效應:學生證實了老師就是在虛情假意,老師也證實了這些“問題學生”真的有問題,無可救藥。
應對策略:樹立信心,行動證實與感化
在班級建立與教學工作開展中老師應該轉化思路,換位思考,樹立信心。他們經過了10年的時間和數百人驗證建立的認知會不會因為一個人或幾個人一兩個月的時間的行為而改變。如果老師多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和處理問題,而不是只從自己善意的行動和辛苦的角度去考慮,端正心態,行動也會更有力量。無數教師的經驗和事實證明,越是后進生,越有人情味。老師的付出和辛苦他們不是沒看到,也不是沒感覺,而是他們需要時間和事件來證實。
樹立工作信心,轉變工作思路,調整工作心態,用行動去證實自己的能力和善意的出發點,成就學生的成功和未來。
問題二:學風差——低自我效能感
長時間過多的失敗體驗造成了他們缺少成功體驗而形成了低自我效能感,對任何事都缺乏信心而不去嘗試,在學習中就表現為厭學。
自我效能感是指對自己能否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個體成敗的經驗,一是個體的歸因方式。
很多教師無視厭學背后的原因去抱怨學生厭學行為。中職生在學習中較少能體會到學習的成功和樂趣,過多的失敗導致他們形成了避免失敗的自我價值保護傾向,避免去嘗試與努力的同時也失去了可能的成功體驗與自信,最終導致了厭學與低自我效能感。
應對策略:鼓勵嘗試,逐步塑造成功,巧用強化
認清形勢,改變認知。對于學生的這種無形的心理障礙,老師如果不及時給予疏通會影響后續的工作開展。認清形勢發生的變化:從升學到就業的變化;參照群體的變化;考評標準的變化,教師群體的變化。鼓勵他們從新起點開始新行動。
疏通心理障礙后嘗試以下方法改變學習態度:(1)嘗試鼓勵。鼓勵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講解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的區別。鼓勵去主動參與,前期多注重行動和態度,多鼓勵與積極關注。制訂合理的鼓勵措施和制度督促,制度兼顧行動、態度和結果三個方面。(2)逐步塑造成功。教師要熟悉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制訂既有一定難度又不失挑戰性的目標,讓學生逐步體驗到奮斗的成功和樂趣并逐漸接近成功。前提是教師要熟悉學生并能適時調整目標。(3)巧用強化。操作條件反射中,強化指正確反應后所給予的獎勵或免除懲罰。強化結果是使正確行為出現頻次大幅增加和固定下來。在塑造行為的過程中應多獎勵、少懲罰。靈活應用強化的幾種形式,在最初的時候及時強化,為了更好地使其行為固定下來適時運用連續強化和間隔強化。
問題三:紀律差,偏差行為多——尊重、愛與關注的缺失
中職生存在上課不學習、玩手機、說話、吵鬧等問題。教師要從根源上弄清問題的成因,標本兼治。
應試教育導致教師對優等生給予了過多地關注、尊重和愛,而這些關注、尊重和愛是每個認知健全的孩子都需要的。長期缺乏教師的關注和愛的學生就會通過其他途徑或者方面去獲得。根據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人有歸宿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一些學生因為在功利的價值標準的團體里得不到關愛和尊重,沒有歸屬感,所以他們也不會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進取心。他們游離在群體邊緣,這些邊緣化的群體便形成了一個亞群體,他們可能會用不被常規的價值標準所認可的社會偏差行為來引走大家的注意。因為他們沒有被尊重,所以他們也不懂的如何去尊重別人。他們玩世不恭的背后隱藏的其實是一個更敏感與脆弱的自尊心。
應對策略:平等交流,人格尊重,積極關注
刻板的條文和規則對中職生的約束力不強,且無法從根源改正,應弄清原因,從源頭解決,做到疏與通結合。
平等交流與人格尊重。與師道尊嚴相比,平等交流更利于溝通。要學會傾聽,平等交流,真正弄清了他們的想法和原因后再解決。教師只有尊重了他們的人格和顧及了他們的尊嚴,他們才可能會慢慢地接受這個老師和服從班級管理,最終成為班級忠實的一員。
積極關注是指對他們思想、言語、行為中的閃光點、積極面及他們的潛力和長處給予有選擇的關注,通過這種關注使他們擁有正確的自我形象、價值觀和人生態度。并給予積極的引導,逐步改變他們對自己和周圍事物的看法,并有目的地改變和塑造他們的行為方式,最終使他們的行為偏差得以矯正。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教師只有善于去捕捉并強化才能使的他們的閃光點發揮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進學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斷鞏固和發展他們身上所有的好的東西。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所有的教師,能從職業倦怠和壓力中走出來,學會多運用一些心理學的知識,透過他們叛逆的行為看到他們渴望愛和關注的內心,走近他們,中職生班級管理中的難點也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美〕H·S.貝克爾.局外人:越軌社會學之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63:9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郭念峰.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4]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李伯黍、燕國材.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6]劉守旗.當代青少年心理與行為透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7]王鷹.班主任要善于解讀和應對學生的問題行為[J].輔導員,2002(2)
[8]徐媛.關于兒童問題行為的界定[J].文教資料,2006(22)
[9]趙麗華.當前中職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05(10)
〔責任編輯:肖薇〕